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失的意思、得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失的解釋

(1) [gain and loss;success and failure acquire and lose]∶得到和失去;成功和失敗

不計較個人的得失

(2)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利弊;好處和壞處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 杜甫《偶題》

詳細解釋

(1).得與失。猶成敗。《管子·七臣七主》:“故一人之治亂在其心,一國之存亡在其主,天下得失,道一人出。” 尹知章 注:“明主得,闇主失。”《<詩>大序》:“國史明乎得失之迹,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宋 司馬光 《劉道原十國紀年序》:“ 英宗 皇帝雅好稽古,欲徧觀前世行事得失以為龜鑑。”

(2).得與失。指利弊。 唐 韓愈 《禘祫議》:“如以為猶或可疑,乞召臣對,面陳得失,庶有發明。” 明 文徵明 《戴先生傳》:“ 浙 中海塘為患,有 韓參議 者,從先生訪水利得失,先生條刺利害興廢。”

(3).得與失。指名利的得到與失去。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心遺得失,情不依世。” 宋 張元幹 《水調歌頭》詞:“坐見如雲秋稼,莫問雞蟲得失,鴻鵠下翩翩。” 楊朔 《英雄時代》:“一個人要是自私,處處專考慮個人的利害,個人的得失,個人的生死,那他就會前怕狼、後怕虎,樹葉掉下來也怕砸了腦袋,永遠也不會變成英雄。”

(4).得與失。特指赢利與虧本。《列子·力命》:“然農有水旱,商有得失;工有成敗。”

(5).得與失。指是非曲直;正确與錯誤。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 晉 世臣子黨附君親,嫉彼亂 華 ,比諸羣盜,此皆苟徇私忿,忘夫至公。自非坦懷愛憎,無以定其得失。” 宋 梅堯臣 《答宣阗司理》詩:“《風》《賦》義趣深,《傳》訓或得失。”

(6).得與失。指好壞,優劣。《漢書·宣帝紀》:“循行天下,察吏治得失。” 唐 杜甫 《偶題》詩:“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魯迅 《别諸弟》詩之三:“我有一言應記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7).偏指失,過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王子敬 病篤,道家上章,應首過,問 子敬 :‘由來有何異同得失?’ 子敬 雲:‘不覺有餘事,唯憶與 郗 家離婚。’” 徐震堮 校箋:“異同得失乃偶辭偏義之例,異同與得失各為一詞,此處專着後者;而得失一詞中,又專取一失字。”《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帝小有得失, 潘 則與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得失”是漢語中具有多層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依據權威詞典作如下解析:

一、基礎義項 指獲得與喪失的辯證關系。《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所得和所失;成功和失敗”,強調事物對立統一的本質特征,例如《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即體現得失相依的哲學觀。

二、延伸用法

  1. 利弊權衡:指事物的優劣與利害關系,《漢語大詞典》(第12卷)引《漢書·叙傳》記載“權衡輕重,審察得失”,突顯決策時需綜合考量正反因素。
  2. 成敗評價:用于總結行為結果,如杜甫《偶題》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表達對創作成果的自我反思。

三、古典特指 古代特指政治或軍事策略的成效與偏差,《戰國策·秦策》有“臣請言其得失”,此處“得失”專指治國方略的實際效果與執行誤差。

四、方言應用 在吳語體系中,“得失”可作動詞,表示“得罪、冒犯”,如《海上花列傳》第三回“勿要得失仔朋友”,展現地域語言的特殊語義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得失”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層次的語義内涵,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得失”由“得”(獲得)和“失”(失去)組成,字面指得到與失去,可涵蓋物質與精神層面的損益。其核心含義包括:

  1. 客觀結果:指成功與失敗、赢利與虧本等具體結果,例如“不計較個人得失”。
  2. 主觀判斷:涉及利弊、是非曲直、好壞優劣等價值判斷,如“兩種方法各有得失”。

二、具體語境中的延伸意義

根據使用場景不同,“得失”可細化解釋為:

三、哲學與人生觀

得失常被視為對立統一體:

四、經典引用與造句

五、總結

“得失”既是生活常态,也是價值判斷的标尺,其内涵隨語境變化。理解得失需結合具體情境,并學會以辯證視角看待生活中的獲取與失去。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或哲學類解讀(如)。

别人正在浏覽...

便散鼻子底下懆暴潺淙赤鷩赤貧抽調穿楊貫虱吹葉詞彩疊金黃凍草栭栗返修風起泉湧豐榮耕芸公山宮羽丱歲估評函犀闳邃卉汨晦明經國大業機汽峻潔老濞遼阻裡闬曆精圖治崚峋龍草書鳴璜磨扇壓住手内城京靴喬榦清秘清晤耆儒鼽嚏容裔色空上客市不豫賈詩話石梯絁繻雙杠黍穰橚槮條緒徒衛翁主下馬相晤消爛小有蝦頭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