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stem or leaf of cattail] 香蒲的莖葉,可供編織用
即香蒲。其莖葉可供編織用。 唐 吳仁璧 逸句:“蒲草薄裁連蒂白,臙脂濃染半葩紅。”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瓦》:“其制為琉璃瓦者……成色以無名異、棕櫚毛等煎汁塗染成緑黛;赭石、松香、蒲草等染成黃。”
“蒲草”一詞的解釋如下:
蒲草是香蒲科香蒲屬的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學名水燭(Typha angustifolia),其莖葉可用于編織,根莖部分可食用。别名包括“水蠟燭”“香蒲”等。
形态特征
分布與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黑龍江、台灣等地,歐洲、美洲及大洋洲亦有分布,多生于湖泊、池塘等淺水區。
實用價值
文學意象
在文學作品中,蒲草常象征堅韌或作為書齋清供,如《蒲草集》以蒲草喻文章的樸素點綴。
如需更詳細分類或分布信息,可參考植物學資料(如、4)。
蒲草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成兩個部首:艹(草)和穴(蒲)。它的筆畫數目是15畫。
蒲草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詩經》中的《衛風·蒲繩》一章。蒲草是指生長在湖泊、河流和溪流邊的一種植物,形似蘆葦,葉子細長,常用于編織繩索和草席。
在繁體字中,蒲草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蒲草的漢字寫法有時候會略有不同。例如,在西漢時期,蒲草的寫法是“蒲草”;而在東漢時期,它的寫法變為了“葡草”。這種漢字寫法的變化多是因為時代的演變和不同文人的筆法所緻。
以下是蒲草的一些例句:
一些與蒲草相關的組詞包括:蒲團(用蒲草做的坐墊)、蒲公英(一種野花,種子可以隨風飄散)、蒲扇(用蒲草編織的扇子)等。
一些近義詞包括:蘆葦、蘭草、茅草等,因為它們都是類似的植物。
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與蒲草對立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