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攻打讨伐。《國語·周語上》:“於是乎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新唐書·西域傳下·箇失蜜》:“山回繚之,它國無能攻伐。” 康有為 《大同書》乙部第三章:“若仍不從,則同攻伐其國土,改易其政府。”
(2).指藥性猛烈。《天雨花》第十四回:“不想 鄭貴妃 暗囑内醫 崔文昇 ,投以大黃等攻伐之劑。”
“攻伐”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ōng fá,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兩類:
軍事領域:指攻打讨伐,常用于描述戰争或軍事行動。
醫學領域:指藥性猛烈,形容藥物作用強烈或帶有攻擊性。
該詞具有較強攻擊性,現代日常交流中較少使用字面含義,多用于曆史、文學或專業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國語》《天雨花》等古籍,或現代醫學相關研究。
攻伐是一個動詞,指的是以武力或策略來進攻、征服或打敗對方的意味。
攻伐的部首是攵(攴),共有11個筆畫。
攻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繁體中,攻伐的寫法是「攻伐」。
在古代,攻伐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例如在秦代,攻伐的寫法是「攻伐」。在漢代,寫法變為「攻伐」。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寫法變化為「攻伐」。唐代以後的現代漢字則統一為「攻伐」的寫法。
1. 他不怕任何敵人,常常帶領部隊進行攻伐。
2. 這位将軍的攻伐策略非常獨特,總能取得戰場上的勝利。
攻擊、進攻、進犯、征服、戰勝等。
進攻、打擊、征伐、撲滅等。
守衛、防守、保衛、抵禦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