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官名。《周書·蕭圓肅傳》:“ 保定 三年,除畿伯中大夫。五年,拜 鹹陽郡 守。”《北史·趙文表傳》:“累遷左金紫光祿大夫。 保安 五年,授畿伯下大夫。”《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畿伯下大夫 長安 來和 嘗謂 堅 曰:‘公眼如曙星,無所不照,當王有天下,願忍誅殺。’” 胡三省 注:“畿伯, 周 置,屬大司徒。 杜佑 曰:‘ 周 地官之屬,每方畿伯,中大夫也;每縣小畿伯,則下大夫。’”
“畿伯”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行政制度綜合理解:
一、地理行政區劃概念
指代周代以國都為中心的核心區域,即“王畿”及其周邊管轄範圍。其中“畿”特指都城周邊的直屬領地,“伯”則引申為對該區域的管理權屬。這一用法強調中央與周邊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常見于描述國家核心地帶的戰略地位。
二、官職名稱
作為周代至北朝時期的官制名詞,具體分為:
補充說明:兩種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并存,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作為地理概念時,常用于強調中央集權;作為官職時,則體現古代官僚體系的分級管理特點。
畿伯(jī bó)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國都和地方的稱謂”。它由兩個字組成,畿和伯,分别表示不同的概念。
畿伯的部首是田(田字旁),它位于字的左邊。畿的筆畫數為11,伯的筆畫數為5。
《畿伯》一詞主要來源于古代的行政區劃制度。畿指的是國都的周邊地區,是皇室的封地,而伯指的是古代分封制度中的貴族封號,代表轄地的某個行政區域。
畿伯的繁體字為「璣伯」。
在古代,畿伯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種古代的寫法是「畿皮」, 「皮」是「伯」的原始字形。
1. 他是這個省的畿伯,負責管理國都和周邊地區的事務。
2. 這個縣是畿伯的管轄範圍,享有特殊的行政地位。
畿伯沒有衍生詞彙,它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存在。
畿伯的近義詞包括京畿和京師。
畿伯的反義詞不易确定,因為它是由國都和地方的概念組合而成,沒有一個确切地相反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