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畿伯的意思、畿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畿伯的解釋

古官名。《周書·蕭圓肅傳》:“ 保定 三年,除畿伯中大夫。五年,拜 鹹陽郡 守。”《北史·趙文表傳》:“累遷左金紫光祿大夫。 保安 五年,授畿伯下大夫。”《資治通鑒·陳宣帝太建七年》:“畿伯下大夫 長安 來和 嘗謂 堅 曰:‘公眼如曙星,無所不照,當王有天下,願忍誅殺。’” 胡三省 注:“畿伯, 周 置,屬大司徒。 杜佑 曰:‘ 周 地官之屬,每方畿伯,中大夫也;每縣小畿伯,則下大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畿伯”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畿”和“伯”兩個單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政治制度與文字本義來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畿”的含義 指古代王都所在的中心區域,即天子直接管轄的領地。《說文解字》釋為:“畿,天子千裡地。” 此範圍亦稱“王畿”或“京畿”,是王朝的核心統治區。其範圍在不同朝代有差異,如周代指王城周圍千裡之地,漢代以後多指都城周邊州縣(參考《周禮·地官·大司徒》制度)。

二、 “伯”的含義 本義為排行第一(伯仲叔季),引申為古代貴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三等。《禮記·王制》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伯”亦可指一方諸侯之長或地方長官,如“方伯”即統領一方的諸侯領袖。

三、 “畿伯”的複合含義 指在王畿(京畿)區域内受封或擔任要職的“伯”級貴族或官員。具體可能包含兩類:

  1. 畿内封君:受封于京畿地區的伯爵諸侯,其封地在天子直轄範圍内,地位特殊。
  2. 畿輔重臣:在京畿地區擔任高級行政或軍事職務的官員,職權類似方伯,但因地處中樞而更具影響力。該詞多見于史書對周代及後世仿古制度的描述,強調其地近王權、身份顯赫的特點(如《後漢書》提及的畿内職官體系)。

四、 文獻佐證

結論

“畿伯”特指周代及後世王朝京畿地區擁有伯爵封號或擔任要職的貴族官員,兼具地緣政治(畿内)與爵位等級(伯)的雙重屬性,是古代中央集權制度下靠近權力核心的重要群體。因屬曆史專名,現代漢語已罕用。

網絡擴展解釋

“畿伯”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兩層核心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行政制度綜合理解:

一、地理行政區劃概念
指代周代以國都為中心的核心區域,即“王畿”及其周邊管轄範圍。其中“畿”特指都城周邊的直屬領地,“伯”則引申為對該區域的管理權屬。這一用法強調中央與周邊地區在政治、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常見于描述國家核心地帶的戰略地位。

二、官職名稱
作為周代至北朝時期的官制名詞,具體分為:

  1. 畿伯中大夫:主管都城周邊行政的高級官員,如《周書·蕭圓肅傳》記載蕭圓肅在保定三年(563年)擔任此職;
  2. 畿伯下大夫:輔佐中大夫的次級官職,例見《北史·趙文表傳》中趙文表于保安五年(564年)受任該職。
    此類官職隸屬大司徒管轄,職責涉及都城周邊的賦稅、治安等事務(胡三省注《資治通鑒》)。

補充說明:兩種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并存,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作為地理概念時,常用于強調中央集權;作為官職時,則體現古代官僚體系的分級管理特點。

别人正在浏覽...

敗奔百一詩便戶弊落伯遠帖逋祿朝章國典誠切池鹭寵樂充茂沖氣叢蓍得赢兒花女花扶牀宮宇廣寒宮鬼促促杭颍镮鏆胡嚨箋啓急驚風撞着慢郎中井蛙醯雞卷尺谲誕空衍困心橫慮寥若晨星零墜林黃瞞然黴風儚蚛内衣潑花團仆仆風塵撲扇牽吟豈特求哀泉韻人精人中龍虎設供聖武生物誓券識務速捷騰海停絕聽行同舟敵國無其奈銜木閑情逸志小夫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