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詳細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解釋
語出《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說符合道義者能夠得到多數人的幫助,反之則孤立無援。
詞語分解
- 得道的解釋 ∶指符合正義得道多助 ∶指道教、佛教修行達到非凡的境界詳細解釋.古代道家謂順應自然、與天合一的境界。《莊子·知北遊》:“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泛指知曉事理。 郭沫若 《
- 寡助的解釋 謂幫助的人很少。《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宋 蘇轼 《徐州謝上表》:“臣 軾 伏念,臣奮身農畝,託迹書林,信道直前,曾無坎井之避;立朝寡助,誰為先後之容?” 範文瀾 蔡美彪
網絡擴展解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具體含義及分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字面意義
- “道”:指道義、仁政或治國之道,即符合道德準則、順應民心的行為或政策。
- “多助”與“寡助”:分别表示獲得廣泛支持與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态。
-
核心思想
堅持正義與仁政的人或政權會得到多數人的擁護(得道多助),而違背道義的則失去支持(失道寡助)。孟子通過比較“天時”“地利”“人和”,強調民心向背是成敗關鍵。
二、深層邏輯
- 論證結構:
孟子以戰争為例,指出地理優勢(地利)強于天氣條件(天時),而人心團結(人和)又超越地理優勢,最終推導出“得道者得人和”的結論。
- 治國關聯:
“得道”特指統治者施行仁政,如減輕賦稅、體恤百姓,從而赢得民心;反之暴政則導緻衆叛親離。
三、現實意義
- 曆史印證:
如周武王因順應民意推翻商纣(得道多助),而暴君因失道終緻滅亡。
- 現代啟示:
適用于個人處世、企業管理乃至國際關系,強調道德與公正是凝聚力量的基礎。
四、原文節選
《孟子·公孫丑下》中提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遵循道義者支持衆多,背離道義者支持稀少。支持少到極點時,親人也會背叛;支持多到極點時,天下人都會歸順。)
這一思想至今仍被廣泛引用,強調道德合法性對個人或組織長期發展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詞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走正道,得到的幫助會很多;但如果一個人違背正道,獲得的幫助會很少。現在讓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
部首:
- 得:彳 (chuò, the walking radical)
- 道:辶 (chuò, the walking radical)
筆畫:
- 得:5畫
- 道:15畫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思想,它強調正道的重要性,認為一個人隻有堅守正道才能得到他人的幫助和支持。這個詞也以繁體字寫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古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普遍使用的寫法和繁體字寫法保持一緻。
這個詞在句子中的使用例子可以是:一個人隻有在做正确的事情時才會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些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
- 得寸進尺(欺負他人給他人困難)
- 得過且過(不思進取)
-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在失去一樣東西的同時得到另一樣東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近義詞可能是「行善有善報,行惡有惡報」,意思是做好事會得到好報,做壞事會受到壞報。
它的反義詞可能是「得道還須得良師」,意思是雖然得道了,但還需要有良師的指導和幫助。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