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诰詞。 郭沫若 《奴隸制時代·關于周代社會的商讨》:“《酒诰》是封 康叔 時, 周公 的诰辭,說話對象也不是農民。”參見“ 誥詞 ”。
诰辭(gào cí)是古代中國君主或朝廷頒布的正式文告,主要用于封贈官員、冊封爵位、訓誡臣民或宣告重大政令,具有法律效力和禮儀規範性。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诰辭屬诏令類公文,特指帝王以上對下的書面訓誡或封賞。《漢語大詞典》界定為:“帝王任命或封贈的文書”。其功能包括:
首稱“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末附頒诰日期及用印,體現皇權天命觀(《古代公文文體研究》。
多用四六骈體,措辭典奧,如“爾其欽哉”“勿替朕命”等固定句式。
按受封者品級區分材質(如清代五品以上用“诰命”,絹帛織造;六品以下稱“敕命”,紙質書寫)。
诰辭是皇權禮法制度的縮影,反映古代“天命—皇權—官僚”的統治結構。其内容常援引儒家經典(如《周禮》),強調“忠孝節義”的倫理價值觀,成為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中國政治制度通史》。
《尚書·康诰》:“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顯考文王……”
釋義:周公告誡衛康叔勤政慎刑,體現诰辭的訓誡功能。
參考資料:
“诰辭”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官方文書形式,主要用于帝王或統治者向臣民發布訓誡、任命或封贈的正式文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诰辭(拼音:gào cí)又稱“诰詞”,是帝王頒布的正式文書,内容包含訓誡、任命官員、封贈爵位等,具有權威性和政治指導意義。例如《尚書》中的《酒诰》是周公對康叔的封贈訓誡,用于規範諸侯國的治理。
2. 曆史演變與文體特點
3. 實例與影響
诰辭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載體,兼具訓誡、任命和思想傳播功能,其語言風格和曆史價值對研究古代政治、法律及文學具有深遠意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尚書》原文及郭沫若相關研究。
凹度熬煉版臿畚插變術鼻窦鄙俚遲昕抽膘春麥出外賜灌打熱答诏電石氣吊惜陊剝蕃熾風篷風信腐財負途鋼化戈比更多攻殲關山月海帶賤恥假物晶晶酒壺君臨闿陽麳麰陸皮買私蠻荊面醬魔君墨色牧馬目語排號旁觀鵬霄清長轖駕轼怒蛙實語説問四神紋思仲土蜘蛛瓦大枉紊斡耳朶烏骢笑鬨攜雲握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