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戴的意思、披戴的詳細解釋
披戴的解釋
做道士。 宋 胡繼宗 《書言故事·道教》:“初為道士,披氅衣,戴星冠,曰披戴。”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十四:“上乃罪乳母及二嬖人,命中使送夫人于 瑤華宮 ,不披戴。”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元祐錢》:“一道士失亡度牒,問其披戴時,亦 元祐 也。”
詞語分解
- 披的解釋 披 ī 覆蓋在肩背上:披星戴月。 穿戴:披挂。披甲。 打開,散開:披襟。披閱。披露(發表,公布,表露)。所向披靡。 劈開,裂開:竹竿披了。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戴的解釋 戴 à 加在頭、面、頸、手等處:戴帽子。披星戴月。戴圓履方。不共戴天。 尊奉,推崇,擁護:戴仰。愛戴。擁戴。感恩戴德。 姓。 摘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披戴”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含義:穿戴衣物或裝飾品
- 字面解釋:由“披”(覆蓋或搭在肩背)和“戴”(佩戴)兩個動詞組成,指穿上衣物、佩戴飾品等具體動作。
- 使用場景:多用于形容盛裝出席正式、莊重的場合,如婚禮、典禮等。例如:
婚禮當天,她早早披戴上了新娘的婚紗。
士兵們披戴整齊的盔甲,列隊待發。
二、引申含義:特指成為道士
- 宗教意義:指通過穿戴道士服飾(如星冠、氅衣)正式成為道士的儀式或身份象征。
- 文獻依據:宋代《書言故事·道教》記載“初為道士,披氅衣,戴星冠,曰披戴”,說明該用法有曆史淵源。
補充說明
- 現代使用:日常語境中“穿戴”義更常見,而“成為道士”的用法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特定宗教語境中。
- 例句對比:
- 穿戴義:他為演講披戴了正式的西裝和領帶。
- 道士義:明代文獻記載,道士需通過“披戴”儀式才能入觀修行。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涑水記聞》《書言故事》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戴的意思
披戴是一個動詞,意指将衣物或物品覆蓋在身上或頭部,以顯示一種尊貴或莊重的身份或作為一種禮儀性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戴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扌(手)和衣。它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披戴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廣泛,既可以指人披戴衣物,也可以指披戴冠冕或佩戴其他貴重物品,既有實物的披戴,也有象征性的披戴。
繁體
披戴的繁體字為「披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披戴的寫法可能會有些差異,但總體上仍保持了「披戴」的基本形态。
例句
1. 他披戴着一件華麗的禮服出席晚宴。
2. 女王披戴着皇冠向民衆緻辭。
組詞
1. 披風
2. 披肩
3. 披露
近義詞
佩戴、穿戴、戴上
反義詞
脫下、卸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