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絕的意思、介絕的詳細解釋
介絕的解釋
隔絕。 漢 荀悅 《漢紀·宣帝紀論》:“道理遼遠,人物介絶,人事所不至,血氣所不沾。”
詞語分解
- 介的解釋 介 è 在兩者中間:介于兩者之間。介詞(用在名詞、代詞之前,合起來表示地點、時間、方向、方式等關系的詞,如“從”、“向”、“在”、“以”、“對于”等)。介入。 這樣,這麼: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這麼回事
- 絕的解釋 絕 (絶) é 斷:絕種。絕緣。絕嗣。絕情。絕迹。斷絕。杜絕。滅絕。空前絕後。 盡,窮盡:絕命。絕望。絕境。絕棋。氣絕。 極,極端的:絕妙。絕密。絕壁。絕無僅有。 獨特的,少有的,沒有人能趕上的:絕色
網絡擴展解釋
“介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è jué,其核心含義為隔絕。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隔絕:指事物或人物之間因距離、環境等因素導緻聯繫完全斷開。例如《漢紀·宣帝紀論》中提到:“道理遼遠,人物介絶,人事所不至,血氣所不沾”,描述了因地理或環境阻隔導緻的孤立狀态。
2.字義分解
- 介:本義為“在兩者中間”,引申為間隔、介入,如“介于兩者之間”“介入”。
- 絕:本義為“斷”,如“斷絕”“絕緣”,強調徹底斷開或終止。
3.使用場景
-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描述抽象隔絕狀态,如地理阻隔、人際疏離等。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言色彩較強的語境。
4.出處參考
- 最早見于漢代荀悅的《漢紀·宣帝紀論》,屬于曆史評論文獻中的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漢典或滬江詞典的權威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介絕:意思與拆分部首和筆畫
介絕(jiè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介”和“絕”兩個部分組成。拆分部首是“人”和“糸”,筆畫數為8畫。
來源與繁體
“介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周禮·職人》一文中,有“卿域如介絕焉”之句,意為官員的位置就像高牆相隔的兩地一樣。這是“介絕”一詞被首次記錄在古代文獻中的證據。
繁體字“介絕”保留了原有的字形,其部首和筆畫數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發生了一些變化。對于“介絕”這個詞,古代的寫法略有不同。早期的寫法中,“絕”字的下面有一個“彡”形部分,表示線條密集,更有表現力。
例句
1. 在新技術的介絕,世界變得更加緊密聯繫在一起。
2. 這部小說以其細膩的描寫和準确的人物刻畫而聞名,展示了人性的介絕之處。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
組詞:介意、介懷、絕情、斷絕。
近義詞:分隔、隔絕、隔離。
反義詞:接合、連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