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刻在器物上的文辭。 宋 何薳 《春渚紀聞·張無盡前身》:“掘地數尺,得一大盤石,石面平瑩無它銘款,獨鐫‘天覺’二字。”
“銘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銘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題辭,主要用于記錄信息、紀念事件或體現價值觀。以下是詳細解釋:
“銘款”指器物表面雕刻的文字,常見于文物、藝術品、紀念品等。這些文字可能包含制作者信息、年代、用途或特殊紀念意義。例如,宋代何薳《春渚紀聞》記載,張無盡曾發現一塊刻有“天覺”二字的盤石,即為銘款的典型實例。
部分低權威性來源提到“紀念款項”的含義(如),但主流文獻及高權威性資料(如漢典、古籍引用)均未支持此解釋,因此該說法存疑,建議以“器物銘刻文字”為準确釋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春渚紀聞》等古籍中的具體案例。
銘款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由“銘”和“款”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銘款進行拆分、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等方面進行介紹。
銘款拆分的部首是金字旁和壬字旁,其中,“銘”的部首是金字旁,表示與金屬有關的含義;“款”的部首是壬字旁,表示與水有關的含義。
根據現行漢字筆畫表,拆分銘款後,“銘”字的總筆畫數為11畫,“款”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銘款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是用來形容文物上銘刻的款識。
在古代的文物中,銘款會标明制品的作者、用途、出處等信息,以便通過款識了解文物的來曆和價值。
銘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似,不過在一些細節上有一些差别。
繁體字中的“銘”字會在右上角的部分增加一個叫“釆”的偏旁,表示采割的意思;而“款”字則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代,銘款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采用的是篆書或隸書的字體形式。
在篆書中,“銘”字變為“金”,表示金屬;“款”字變為“言”,表示言語。
1. 這件古董上的銘款顯示它是明朝的作品。
2. 曆史學家通過銘款的研究,追溯并确認了這件文物的時代。
銘文、刻銘、款識、銘記、銘刻等。
銘文、款識、銘記等都可以作為銘款的近義詞。
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