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aighten oneself out;correct one's mistakes] 改正錯誤
我們既要勇于認錯,又要勇于改過
改正過失或錯誤。《尚書大傳》卷一下:“冒圭者,天子所與諸侯為瑞也……無過行者,得復其圭以歸其國;有過行者,留其圭;能改過者,復其圭。”《南史·殷鈞傳》:“劫帥稽顙乞改過, 鈞 便命遣之,後遂為善人。” 清 昭槤 《嘯亭續錄·韓旭亭》:“﹝ 旭亭 ﹞ 乾隆 庚寅客京邸,嘗大病,夢人語曰:‘汝發憤改過,造化已延汝壽矣!’及病愈, 貌和 靄。”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她改過反悔的話是真話。”
"改過"作為漢語複合動詞,其核心語義由"改"與"過"二字共同構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改"指變更、修正,《說文解字》釋為"更也";"過"在甲骨文中象形為行走時留下的痕迹,後引申為錯誤、過失,《廣雅》注為"誤也"。二字合稱特指修正錯誤行為的過程,具體包含三層語義維度:
行為糾正機制:指通過主觀意志消除已發生的過失,如《論語·學而》"過則勿憚改"所述,強調主動修正的勇氣。現代語言運用中常見于"改過自新""改過遷善"等四字格結構。
認知轉變過程:根據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包含認知層面的覺醒,如宋代朱熹《朱子語類》"人有過失,須是見得徹,改得速",強調錯誤認知的徹底轉變。
道德評價體系: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歸入道德修養範疇,與"修身""自省"等概念形成語義關聯,體現儒家文化對人格完善的追求。
該詞的語法功能具有雙向延展性:作謂語時側重行為實施(如"決心改過"),作定語時側重狀态描述(如"改過的契機")。在語義演變中,從《尚書》"改過不吝"的君王訓誡,到現代漢語中的普遍道德勸誡,始終保持着"錯誤認知—行為修正—品德完善"的三重語義結構。
“改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正過失或錯誤,強調通過自我反思和行動修正不當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改”指改變、修正,“過”指過失或錯誤。組合後表示主動糾正自身或他人的錯誤行為。例如:
詞性與用法
古代典籍中的用例
儒家思想的影響
改過被視為修身的重要環節,如《論語》中“過則勿憚改”的教導,與“改過”内涵相通。
個人層面
社會層面
“改過”不僅是對錯誤的修正,更強調内在的反思與成長。它在漢語中承載了道德教化的意義,適用于個人修養、教育引導等領域。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典故,可參考和。
按察扒扯班荊館變證飙霆擦邊,擦邊兒黜責搭話單劣道德修養帝策鈎用豪父洪爐燎發黃莞環境自淨嘩疑胡侃渾然自成嘐戛截止時間進踞九牛毛克臻誇父追日撈漉老手淩風賣賬馬轝命郊陪敦皮甲譜號鋪述棄暗投明氣禀豈敢輕謾全祿趨時附勢柔巽贍振身微力薄始而詩輯爽心樹僞宿飽跳竈王鐵公雞同牀同堂媮風徒言王虺晚期遐沖枭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