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祭祀竈神的一種習俗。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一:“臘月丐戶裝 鐘馗 、竈神到人家乞錢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竈王……謂之跳竈王者,舊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竈,有若娛竈神者,猶 滿洲 祀神,謂之跳神也。”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傩》:“今 吳中 以臘月一日行儺,至二十四止,丐者為之,謂之跳竈王。” 清 顧祿 《清嘉錄·跳竈王》:“月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竈公竈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竈王。”
“跳竈王”這一詞彙包含民俗活動與成語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語境區分:
一、傳統民俗活動(主流含義)
指中國臘月期間(通常為初一至二十四日)的祭祀竈神習俗。乞丐或民間藝人裝扮成竈公、竈婆或鐘馗,手持竹枝在人家門前歌舞,說吉祥話乞讨錢米。該活動兼具祈福與送神色彩,既為迎接新年驅邪納吉,也象征臘月二十四送竈王上天述職的儀式前奏。
二、成語用法(存疑需考證)
個别資料提到“跳竈王”可形容某領域傑出者,源自古代王喜擅跳竈(民間遊戲)的傳說。但此解釋未見于多數權威民俗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區域化用法,建議結合具體語境謹慎使用。
補充說明
“竈”為“竈”的異體字,現代多寫作“跳竈王”。其核心民俗特征體現在三點:
《跳竈王》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跳起來的炊神”或“跳爐鬼”。跳爐是傳統中國農村的一項祭祀活動,人們相信跳爐可以祛除厄運,保佑家庭幸福和豐收。《跳竈王》指的是在跳爐活動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跳竈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跳、竈、王。其中,“足”是跳的部首,“罒”是竈的部首,“玉”是王的部首。它一共有17個筆畫。
跳爐活動是中國民間一項古老的祭祀儀式,而《跳竈王》這個詞則是形容在跳爐活動中扮演“炊神”角色的人物。它源自農耕社會中對豐收和幸福的祈願,是人們為了迎接新年或豐收季節而進行的傳統祭祀活動。
《跳竈王》在繁體中的寫法是《跳竈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跳竈王》這個詞在古漢字中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
跳竈王在農民的心中,象征着好運和豐收。
跳竈王不容易拆分成其他完整的詞語。
跳竈王沒有明确的近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語,描述的是跳爐活動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跳竈王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因為它是一個特定的詞語,描述的是跳爐活動中扮演“炊神”的人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