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灭族。《三国志·魏志·刘廙传》:“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温京兆》:“酷吏不知祸将覆族,死且将至,犹敢肆毒於人,罪在无赦!” 宋 王谠 《唐语林·方正》:“一旦闻此覆族之言,实不敢承命!”
“覆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zú,其核心含义为“灭族”,指整个家族或团体被彻底消灭的极端刑罚或灾祸。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字面解释:
“覆”意为倾覆、灭亡,“族”指家族或团体,合指家族或集体被完全毁灭。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多描述因政治斗争、触犯皇权等引发的极刑。例如《三国志·魏志·刘廙传》提到“臣罪应倾宗,祸应覆族”,即指因罪牵连全族被灭。
集体覆灭的象征:
除字面灭族外,也可引申为某团体或组织的彻底失败。如唐代皇甫枚《三水小牍》中“祸将覆族”即形容酷吏因暴行招致自身覆灭。
警示与威慑作用:
古代常以此词强调行为的严重后果,如宋代王谠《唐语林》中“覆族之言”暗含对政治阴谋的警告。
文献用例:
多见于史书、政论或古典文学,如《三国志》《唐语林》等,体现古代法律与宗法制度的严酷性。
现代语境:
现代使用较少,偶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对古代事件的描述。
“覆族”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和用例均与古代社会制度紧密相关。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三国志》《三水小牍》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