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節度使植纛之樓。《新唐書·百官志四下》:“﹝節度使﹞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地理》:“ 宋 制:節度使官儀甚盛,其家建巍樓,植纛其中,有黃幡豹尾之屬,名之曰節樓。”
“節樓”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具體釋義及背景如下:
“節樓”指唐宋時期節度使設置的存放旌節(象征權力的儀仗)的樓閣,具有官方儀式的功能。其核心含義與節度使的職權象征密切相關。
設立目的
節度使作為地方軍政長官,其入境時,州縣需專門建造節樓迎接,并舉行鼓角奏鳴的儀式,彰顯其權威地位。
建築特征
樓内通常豎立纛旗(軍隊大旗),并配有黃幡、豹尾等儀仗裝飾,結構巍峨,成為權力象征。
古代文學作品中常以“節樓”代指官署或權力中心,例如:
部分現代語境中,“節樓”被引申為人生重要階段或目标的象征(如“理想是人生中的樓梯”),但此用法并非曆史原意,屬于文學化表達。
如需查閱更多古籍原文或完整詩詞,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及曆代詩詞集。
《節樓》是一個漢字詞彙,常用于形容詩文或藝術作品中的建築。它指高大氣派的樓閣,通常用來表示建築物的華麗、壯麗和莊重。
《節樓》的拆分部首是“竹”和“木”,其中“竹”為左部,表示植物;“木”為右部,表示木材。此外,它的總筆畫數為17畫。
《節樓》的字形衍生自古代篆書字體,而後演變為今字形。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節樓」。
在古時候,漢字《節樓》存在着不同的寫法,常見的有「節樓」、「節樓」、「節樓」等。這些不同的寫法主要是演變和變體,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了今天的現代漢字書寫。
1. 這首詩描繪了一座雄偉的《節樓》,給人一種宏偉壯麗的感覺。
2. 他的書法作品如同一座瑰麗的《節樓》,展現出了他卓越的藝術造詣。
組詞:節日、樓梯、節約、大樓。
近義詞:宏偉、壯麗、莊嚴。
反義詞:破舊、簡陋、低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