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韻的意思、賦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韻的解釋

猶分韻。指作詩時先規定若幹字為韻,各人分拈,依韻作詩。《南史·曹景宗傳》:“詔令 約 ( 沉約 )賦韻。時韻已盡,唯餘‘競、病’二字。 景宗 便操筆,斯須而成,其辭曰:‘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嘆不已。” 宋 洪邁 《容齋續筆·作詩先賦韻》:“ 南朝 人作詩多先賦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韻”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詩歌創作活動的術語,主要指在集體作詩時,預先規定或分配韻腳的行為或規則。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釋:

  1. 定義與核心含義: “賦韻”是指在文人雅集、詩會等場合進行集體創作(如聯句、分題賦詩)時,由主持人或參與者共同選定某一韻部(或具體韻字),規定所有人必須依照此韻部來創作詩歌。它強調的是對詩歌用韻的預先設定和統一要求。

  2. 分韻賦詩的具體方法: 在具體操作中,“賦韻”常體現為“分韻”。常見的方式有:

    • 指定韻部: 選定某一韻部(如“東”韻、“陽”韻),參與者需在該韻部包含的所有字中選擇韻腳作詩。
    • 拈韻/分韻字: 将某一韻部中的字(或直接選定若幹字)寫在紙籤上,由參與者隨機抽取,每人必須以其抽到的字作為自己詩作的韻腳(通常要求押平聲韻)。這稱為“分韻”或“拈韻”,是“賦韻”的一種具體實踐形式。
  3. 曆史背景與應用場景: “賦韻”之風盛行于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文人群體中。它常見于:

    • 宮廷宴會: 皇帝或貴族主持,群臣應制賦詩。
    • 文人雅集: 如蘭亭集會、竹林之遊等,參與者分韻作詩以助興競才。
    • 科舉考試或文學活動: 有時也作為考察詩才、規範創作的一種方式。
  4. 目的與意義:

    • 規範創作: 為集體創作設定統一的規則,保證作品在形式上(尤其是押韻)的協調性。
    • 增加難度與趣味: 在限定的韻腳範圍内作詩,考驗詩人的才思敏捷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也增添了創作的挑戰性和遊戲的趣味性。
    • 促進交流與比較: 在相同規則下創作,便于參與者互相品評、切磋詩藝。
  5. 與“和韻”的區别: 需要區分“賦韻”與“和韻”。“和韻”是詩人根據他人已有的詩作,采用其原詩的韻腳(甚至相同的韻字和順序)來創作一首新詩(即“次韻”或“步韻”)。“賦韻”則是在創作開始前,預先設定韻腳規則,不一定有具體的原詩作為參照。

總結來說,“賦韻”是中國古代集體詩歌創作中一種預先規定用韻規則(韻部或具體韻字)的特定形式,主要目的是在文人雅集等場合規範創作、增加難度趣味、促進交流,其典型實踐是“分韻”或“拈韻”。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賦韻”詞條釋義。
  2.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 - 第四冊詩詞格律部分關于用韻規則的論述。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相關章節對魏晉南北朝及唐宋文人集會與詩歌創作形式的描述。

網絡擴展解釋

“賦韻”是古代文學創作中的一種術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一、分韻作詩的傳統方法(主流解釋)

根據《南史·曹景宗傳》等史料記載,賦韻指文人集會作詩時:

  1. 規則設定:先選定若幹字作為韻腳
  2. 分配方式:參與者通過抓阄等方式分得特定韻字
  3. 創作要求:必須嚴格按照所分韻字作詩

典型案例:南朝梁武帝宴飲時,曹景宗分得「競、病」兩個冷僻韻腳,即興創作名句: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二、賦予韻律的廣義理解(補充解釋)

部分現代解釋認為可泛指為作品添加韻律美感,但這種用法較少見于古代文獻,更多指向:

詞源演變

原指分韻作詩(見《南史》),後衍生出韻律創作的含義。現代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但學術讨論多采用第一種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腤氣白色悲喜交至表土逋仙昌本朝采愁壘倒轉敵騎凡殇幹哕拱手聽命關要海面煥耳回曆回傭魂飛神喪活泛火紅見數交連揭調記録本金蟾井市警黠金輪皇帝晉職吉普女郎集取極星沮誦哭廟李陽鹭車馬蹄金茗雪内荏偶俗歐歍帕服乾禮請老窮富極貴窮閈虬髯歧異柔遜上女勝常睡眼朦胧絲末損人利己通幽動微鈯斧文莖翔翺脅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