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韵的意思、赋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韵的解释

犹分韵。指作诗时先规定若干字为韵,各人分拈,依韵作诗。《南史·曹景宗传》:“詔令 约 ( 沉约 )赋韵。时韵已尽,唯餘‘竞、病’二字。 景宗 便操笔,斯须而成,其辞曰:‘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 霍去病 ?’帝嘆不已。” 宋 洪迈 《容斋续笔·作诗先赋韵》:“ 南朝 人作诗多先赋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活动的术语,主要指在集体作诗时,预先规定或分配韵脚的行为或规则。其核心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核心含义: “赋韵”是指在文人雅集、诗会等场合进行集体创作(如联句、分题赋诗)时,由主持人或参与者共同选定某一韵部(或具体韵字),规定所有人必须依照此韵部来创作诗歌。它强调的是对诗歌用韵的预先设定和统一要求。

  2. 分韵赋诗的具体方法: 在具体操作中,“赋韵”常体现为“分韵”。常见的方式有:

    • 指定韵部: 选定某一韵部(如“东”韵、“阳”韵),参与者需在该韵部包含的所有字中选择韵脚作诗。
    • 拈韵/分韵字: 将某一韵部中的字(或直接选定若干字)写在纸签上,由参与者随机抽取,每人必须以其抽到的字作为自己诗作的韵脚(通常要求押平声韵)。这称为“分韵”或“拈韵”,是“赋韵”的一种具体实践形式。
  3. 历史背景与应用场景: “赋韵”之风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文人群体中。它常见于:

    • 宫廷宴会: 皇帝或贵族主持,群臣应制赋诗。
    • 文人雅集: 如兰亭集会、竹林之游等,参与者分韵作诗以助兴竞才。
    • 科举考试或文学活动: 有时也作为考察诗才、规范创作的一种方式。
  4. 目的与意义:

    • 规范创作: 为集体创作设定统一的规则,保证作品在形式上(尤其是押韵)的协调性。
    • 增加难度与趣味: 在限定的韵脚范围内作诗,考验诗人的才思敏捷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也增添了创作的挑战性和游戏的趣味性。
    • 促进交流与比较: 在相同规则下创作,便于参与者互相品评、切磋诗艺。
  5. 与“和韵”的区别: 需要区分“赋韵”与“和韵”。“和韵”是诗人根据他人已有的诗作,采用其原诗的韵脚(甚至相同的韵字和顺序)来创作一首新诗(即“次韵”或“步韵”)。“赋韵”则是在创作开始前,预先设定韵脚规则,不一定有具体的原诗作为参照。

总结来说,“赋韵”是中国古代集体诗歌创作中一种预先规定用韵规则(韵部或具体韵字)的特定形式,主要目的是在文人雅集等场合规范创作、增加难度趣味、促进交流,其典型实践是“分韵”或“拈韵”。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 “赋韵”词条释义。
  2.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 第四册诗词格律部分关于用韵规则的论述。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 相关章节对魏晋南北朝及唐宋文人集会与诗歌创作形式的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赋韵”是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方向:

一、分韵作诗的传统方法(主流解释)

根据《南史·曹景宗传》等史料记载,赋韵指文人集会作诗时:

  1. 规则设定:先选定若干字作为韵脚
  2. 分配方式:参与者通过抓阄等方式分得特定韵字
  3. 创作要求:必须严格按照所分韵字作诗

典型案例:南朝梁武帝宴饮时,曹景宗分得「竞、病」两个冷僻韵脚,即兴创作名句:

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二、赋予韵律的广义理解(补充解释)

部分现代解释认为可泛指为作品添加韵律美感,但这种用法较少见于古代文献,更多指向:

词源演变

原指分韵作诗(见《南史》),后衍生出韵律创作的含义。现代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但学术讨论多采用第一种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金瓯避秦播弄是非操权草裀长跂陈叔宝出手得卢麤客答教躭荒东巴教烦文傅会釜罂槁苏暍醒罟目还带海王宫欢唱祸辱嘉吉江澨结愲解说词进供军吏跼蠼连编累牍量才两庑伶透落魄眇身木锜泥炭女汉子平步平地起家切勿清崇清逸穷四和鹊盏扰累荣禄润浸三常山矾弟商业银行上座射雕沈挚示诲説阔宿娼纬地经天痿厥孝妻霞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