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斧钺的意思、斧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斧钺的解釋

亦作“ 斧戉 ”。斧與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罰、殺戮。《左傳·昭公四年》:“王弗聽,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漢書·天文志》:“ 梁王 恐懼,布車入 關 ,伏斧戉謝罪,然後得免。” 宋 嶽飛 《乞褒贈張所劄子》:“ 張所 以忠許國,義不顧身,雖斧鉞在前,凜然不易其色。” 清 沉受宏 《衢州書事》詩:“已見降王歸斧鉞,徒聞戰鬼逐弓刀。” 謝覺哉 《哭淩波同志》:“勞苦、饑餓、金錢、斧钺,在他看來,若無其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斧钺(fǔ yu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兵器、刑具、權力象征三個核心維度進行闡釋:

一、本義:兵器組合

  1. 指古代用于劈砍的兵器或工具,刃部較寬,柄短。《說文解字》釋:“斧,斫也”(《說文解字·斤部》),強調其劈砍功能。早期多為石制,後發展為青銅、鐵制。

  2. 形似斧而更大,刃部呈弧形或新月形,多用于儀仗或刑殺。《說文解字》載:“钺,車銮聲也。從金,戉聲。一曰大斧”,說明其兼具禮器屬性。商周青銅钺常見王權紋飾(如故宮博物院藏商代青銅钺。

二、引申義:刑罰與軍事象征

  1. 刑具代稱

    因钺多用于斬首之刑,“斧钺”成為死刑的代稱。《漢書·刑法志》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反映其在刑罰體系中的地位。

  2. 軍權符號

    古代将領受命出征時,君主常賜斧钺以示統兵權。《淮南子·兵略訓》言“凡國有難,君召将授斧钺”,凸顯其軍事授權功能。

三、文化象征:王權與威嚴

在禮制文化中,斧钺被視為統治權威的象征。商周青銅钺常飾獸面、龍紋,如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龍紋钺,印證其與王權的關聯。《禮記·王制》更将“斧钺”列為天子儀仗“八器”之一,體現禮法制度中的至尊地位。


參考資料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故宮博物院官網·商代青銅器專題
  3. 班固《漢書·刑法志》(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
  4. 劉安《淮南子·兵略訓》(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
  5. 《禮記·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本)

網絡擴展解釋

斧钺(fǔ yuè)是古代兵器與權力象征的綜合體,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斧钺原指斧與钺兩種兵器,屬于長柄劈砍類武器。二者形制相似,但钺的尺寸更大,斧頭加裝六寸短矛,杆長一尺半且末端有鑽,融合斧、矛、槍的特點。

  2. 形制區别

  1. 象征意義 斧钺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标志,古代将領持斧钺象征統帥權威。如《左傳》記載“負之斧钺,以徇於諸侯”,體現其權力屬性。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中常借指刑罰或殺戮,如《蘇武牧羊》中“雖蒙斧钺湯镬”比喻甘願承受極刑,嶽飛《乞褒贈張所劄子》用“斧鉞在前”表達不畏強權的決心。

  3. 曆史演變 商周時期作為主要兵器,後因殺傷力不及戈矛,逐漸轉為禮儀用具。漢代典籍如《漢書·天文志》仍用“斧戉”代指刑罰。


可通過《左傳》《漢書》等古籍或權威百科(如)查閱更多典故與形制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葆衛逼霄不殄魑魅魍魉稠度锉碓當塗釣絲竹遞易東驢西磨,麥城自破都盛盤蛾類鹗立二話反魂香犯獵肥膏附臭割肉飼虎郭郎洪算豁露惑世盜名鹘入鴉群降誕角膜加氣荊姬進驅九臯禽九旒冕饋酳落架樂虞斂翠聯華遼迥領乾薪買上告下馬馬虎虎袂裾禖壇蒙伐民窮財盡默念内想輕關輕售青霧青霞志秋還日暮道遠馺莎施效他媽陶缶通爥溫願誤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