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斧钺的意思、斧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斧钺的解釋

亦作“ 斧戉 ”。斧與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罰、殺戮。《左傳·昭公四年》:“王弗聽,負之斧鉞,以徇於諸侯。”《漢書·天文志》:“ 梁王 恐懼,布車入 關 ,伏斧戉謝罪,然後得免。” 宋 嶽飛 《乞褒贈張所劄子》:“ 張所 以忠許國,義不顧身,雖斧鉞在前,凜然不易其色。” 清 沉受宏 《衢州書事》詩:“已見降王歸斧鉞,徒聞戰鬼逐弓刀。” 謝覺哉 《哭淩波同志》:“勞苦、饑餓、金錢、斧钺,在他看來,若無其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斧钺(fǔ yuè)是古代兵器與權力象征的綜合體,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斧钺原指斧與钺兩種兵器,屬于長柄劈砍類武器。二者形制相似,但钺的尺寸更大,斧頭加裝六寸短矛,杆長一尺半且末端有鑽,融合斧、矛、槍的特點。

  2. 形制區别

  1. 象征意義 斧钺是軍權和國家統治權的标志,古代将領持斧钺象征統帥權威。如《左傳》記載“負之斧钺,以徇於諸侯”,體現其權力屬性。

  2. 引申含義 在文學中常借指刑罰或殺戮,如《蘇武牧羊》中“雖蒙斧钺湯镬”比喻甘願承受極刑,嶽飛《乞褒贈張所劄子》用“斧鉞在前”表達不畏強權的決心。

  3. 曆史演變 商周時期作為主要兵器,後因殺傷力不及戈矛,逐漸轉為禮儀用具。漢代典籍如《漢書·天文志》仍用“斧戉”代指刑罰。


可通過《左傳》《漢書》等古籍或權威百科(如)查閱更多典故與形制細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斧钺》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斧”為左右結構的部首,“钺”為上下結構的部首。 部首和筆畫拆分如下: - “斧”部首:又稱為“斤”字旁,包括6劃。 - “钺”部首:又稱為“金”字旁,包括9劃。 《斧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它是指一種既有斧頭又有刃刀的古代兵器,用于戰争中進行攻擊和防禦。這個詞語常常用來形容力量和武力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這個詞語的寫法為「斪钺」。雖然繁體字的書寫方式不同于簡體字,但其含義和用法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這個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世代相傳下來的漢字寫法較為統一,并未發生較大的變化。 以下是幾個使用《斧钺》的例句: 1. 他手持斧钺,勇猛地沖進了戰場。 2. 這個角色在電影中扮演了一個冷酷無情的斧钺手。 3. 他的力量就像一把鋒利的斧钺,無人可擋。 與《斧钺》相關的組詞有:斧頭、钺狀、斧劈等。 近義詞包括:斧子、錘子、戰斧等,這些詞語都與斧頭或者戰斧有關。 暫時我沒有找到與《斧钺》相反義的詞語,可能是因為這個詞語本身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