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斧钺的意思、斧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斧钺的解释

亦作“ 斧戉 ”。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左传·昭公四年》:“王弗听,负之斧鉞,以徇於诸侯。”《汉书·天文志》:“ 梁王 恐惧,布车入 关 ,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 宋 岳飞 《乞褒赠张所札子》:“ 张所 以忠许国,义不顾身,虽斧鉞在前,凛然不易其色。” 清 沉受宏 《衢州书事》诗:“已见降王归斧鉞,徒闻战鬼逐弓刀。” 谢觉哉 《哭凌波同志》:“劳苦、饥饿、金钱、斧钺,在他看来,若无其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斧钺(fǔ yu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兵器、刑具、权力象征三个核心维度进行阐释:

一、本义:兵器组合

  1. 指古代用于劈砍的兵器或工具,刃部较宽,柄短。《说文解字》释:“斧,斫也”(《说文解字·斤部》),强调其劈砍功能。早期多为石制,后发展为青铜、铁制。

  2. 形似斧而更大,刃部呈弧形或新月形,多用于仪仗或刑杀。《说文解字》载:“钺,车銮声也。从金,戉声。一曰大斧”,说明其兼具礼器属性。商周青铜钺常见王权纹饰(如故宫博物院藏商代青铜钺。

二、引申义:刑罚与军事象征

  1. 刑具代称

    因钺多用于斩首之刑,“斧钺”成为死刑的代称。《汉书·刑法志》载“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反映其在刑罚体系中的地位。

  2. 军权符号

    古代将领受命出征时,君主常赐斧钺以示统兵权。《淮南子·兵略训》言“凡国有难,君召将授斧钺”,凸显其军事授权功能。

三、文化象征:王权与威严

在礼制文化中,斧钺被视为统治权威的象征。商周青铜钺常饰兽面、龙纹,如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的龙纹钺,印证其与王权的关联。《礼记·王制》更将“斧钺”列为天子仪仗“八器”之一,体现礼法制度中的至尊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故宫博物院官网·商代青铜器专题
  3. 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本)
  4. 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5. 《礼记·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

网络扩展解释

斧钺(fǔ yuè)是古代兵器与权力象征的综合体,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斧钺原指斧与钺两种兵器,属于长柄劈砍类武器。二者形制相似,但钺的尺寸更大,斧头加装六寸短矛,杆长一尺半且末端有钻,融合斧、矛、枪的特点。

  2. 形制区别

  1. 象征意义 斧钺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标志,古代将领持斧钺象征统帅权威。如《左传》记载“负之斧钺,以徇於诸侯”,体现其权力属性。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中常借指刑罚或杀戮,如《苏武牧羊》中“虽蒙斧钺汤镬”比喻甘愿承受极刑,岳飞《乞褒赠张所札子》用“斧鉞在前”表达不畏强权的决心。

  3. 历史演变 商周时期作为主要兵器,后因杀伤力不及戈矛,逐渐转为礼仪用具。汉代典籍如《汉书·天文志》仍用“斧戉”代指刑罚。


可通过《左传》《汉书》等古籍或权威百科(如)查阅更多典故与形制细节。

别人正在浏览...

挨肩擦背卬头阔步巴黎薄借抱磿操赢致奇承衾陈谟迟捱穿执鹑鷃搭缝打胡哨戴任钓奇帝韶独峯驼肥头胖耳霏屑凤啸冯虚附下干豆腐高攀革盆寒光红衣大礮监制椒椒寖成客邦空谷亏名困扰蓝图陵轣黎女麋论莫敖排话奇标亲家母勤恳凄异屈己日逐纱窗恨扇天卜生母史评挞责天构调节税脱膊托诸空言踠跧文则武松五台仙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