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斧钺的意思、斧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斧钺的解释

亦作“ 斧戉 ”。斧与钺。泛指兵器。亦泛指刑罚、杀戮。《左传·昭公四年》:“王弗听,负之斧鉞,以徇於诸侯。”《汉书·天文志》:“ 梁王 恐惧,布车入 关 ,伏斧戉谢罪,然后得免。” 宋 岳飞 《乞褒赠张所札子》:“ 张所 以忠许国,义不顾身,虽斧鉞在前,凛然不易其色。” 清 沉受宏 《衢州书事》诗:“已见降王归斧鉞,徒闻战鬼逐弓刀。” 谢觉哉 《哭凌波同志》:“劳苦、饥饿、金钱、斧钺,在他看来,若无其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斧钺(fǔ yuè)是古代兵器与权力象征的综合体,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义 斧钺原指斧与钺两种兵器,属于长柄劈砍类武器。二者形制相似,但钺的尺寸更大,斧头加装六寸短矛,杆长一尺半且末端有钻,融合斧、矛、枪的特点。

  2. 形制区别

  1. 象征意义 斧钺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标志,古代将领持斧钺象征统帅权威。如《左传》记载“负之斧钺,以徇於诸侯”,体现其权力属性。

  2. 引申含义 在文学中常借指刑罚或杀戮,如《苏武牧羊》中“虽蒙斧钺汤镬”比喻甘愿承受极刑,岳飞《乞褒赠张所札子》用“斧鉞在前”表达不畏强权的决心。

  3. 历史演变 商周时期作为主要兵器,后因杀伤力不及戈矛,逐渐转为礼仪用具。汉代典籍如《汉书·天文志》仍用“斧戉”代指刑罚。


可通过《左传》《汉书》等古籍或权威百科(如)查阅更多典故与形制细节。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斧钺》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斧”为左右结构的部首,“钺”为上下结构的部首。 部首和笔画拆分如下: - “斧”部首:又称为“斤”字旁,包括6划。 - “钺”部首:又称为“金”字旁,包括9划。 《斧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兵器。它是指一种既有斧头又有刃刀的古代兵器,用于战争中进行攻击和防御。这个词语常常用来形容力量和武力的象征。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语的写法为「斪钺」。虽然繁体字的书写方式不同于简体字,但其含义和用法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这个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世代相传下来的汉字写法较为统一,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 以下是几个使用《斧钺》的例句: 1. 他手持斧钺,勇猛地冲进了战场。 2. 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斧钺手。 3. 他的力量就像一把锋利的斧钺,无人可挡。 与《斧钺》相关的组词有:斧头、钺状、斧劈等。 近义词包括:斧子、锤子、战斧等,这些词语都与斧头或者战斧有关。 暂时我没有找到与《斧钺》相反义的词语,可能是因为这个词语本身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