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夫餘的意思、夫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夫餘的解釋

(1).古國名。 漢 代 夫馀族 所建。在今東北地區。《後漢書·東夷傳·夫馀》:“ 夫餘國 ,在 玄菟 北千裡。南與 高6*6*麗 ,東與 挹婁 ,西與 鮮卑 接。”《晉書·四夷傳·夫馀國》:“﹝ 夫餘國 ﹞地方二千裡,戶八萬,有城邑宮室,地宜五穀。其人強勇,會同揖讓之儀有似中國…… 武帝 時,頻來朝貢,至 太康 六年,為 慕容廆 所襲破,其王 依慮 自6*殺。” 清 黃遵憲 《用寫經齋體送葉損軒之申江》詩:“ 夫餘 立國今何似?為我探詢海外髯。”

(2).複姓。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夫餘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夫餘(亦作“扶餘”“凫臾”)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名稱及族群稱謂,其詳細釋義如下:

一、詞源與字義解析

  1. 構詞特征

    “夫餘”屬雙音節專有名詞。“夫”為古漢語發語詞,無實義;“餘”通“馀”,可能源于東夷族自稱(如“濊貊”系統的語言遺存)。該詞體現了漢語對異族語音譯時的用字規範,常見于《史記》《漢書》等早期史籍。

  2. 核心詞義

    指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5世紀活躍于松嫩平原的農耕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權,疆域涵蓋今吉林中部至黑龍江下遊,與中原王朝保持朝貢關系,後為高句麗所滅。

二、曆史與文化内涵

  1. 政權特征

    夫餘國實行城邦制,以“鹿山”為王城(今吉林市東團山遺址),設有完備的官吏體系。社會分貴族、平民、奴隸三級,法律嚴苛,以“殷正月”祭天為重要禮制。

  2. 經濟形态

    以農業為主,“土宜五谷”,善養名馬(“赤玉、貂豽”為貢品);手工業發達,考古發現其青銅透雕飾牌與漢式鐵器并存,印證了《後漢書》所載“出名馬、赤玉、貂豽”的貿易特征。

三、語言與族屬考辨

據《三國志·魏書》載,夫餘語屬阿爾泰語系(與高句麗語近緣),部分詞彙如“道使”稱“迎鼓”等被漢語音譯記錄。學界多認定其為濊貊族系分支,與沃沮、高句麗同源。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夫餘"詞條
  2. 《中國曆史大辭典·民族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3. 《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張博泉著,吉林大學出版社)
  4. 《後漢書·東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夫餘文化研究》(林沄,《考古學報》1980年第4期)

網絡擴展解釋

“夫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曆史文獻與考古研究進行詳細解析:

一、古代東北地區的民族政權

  1. 曆史背景
    夫餘是漢代由夫餘族建立的政權,其疆域位于今中國東北地區,核心區域包括吉林、黑龍江等地。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夫餘國“在玄菟北千裡”,南接高句麗,東鄰挹婁,西連鮮卑。其建國傳說與索離王子東明相關,東明南渡松花江後建立政權,初期都城可能在今賓縣慶華遺址(鹿山)附近。

  2. 文化特征
    夫餘文化融合了西團山文化、漢書二期文化及漢文化等多元因素。考古發現如吉林市帽兒山墓葬出土的漆器、絲織品及漢式銅鏡等,顯示其與中原的密切交流。夫餘國還通過朝貢制度接受漢朝冊封,例如東漢時期歸屬玄菟郡管轄,後期改屬遼東郡。

  3. 曆史地位
    作為東北地區最早進入階級社會的民族政權之一,夫餘對周邊高句麗、鮮卑等族群的文化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堪稱中華民族共同體在東北邊疆形成的先聲。


二、複姓

“夫餘”亦為罕見複姓,多見于古代文獻記載。例如《晉書·四夷傳》提到夫餘國後,部分族人可能以國名為姓,形成複姓“夫餘”。


注:部分詞典提及“夫餘”有“多餘的人或物”之引申義(如),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現代詞典的個别釋義,需謹慎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

百慮一緻班軍寶蓋頭摽虔駁審槎程場規唱喝車份單阏跌跌撞撞頂門骨方隅範形廢熄封鲊葛覃宮閤廣秀管華寒汀後世華曆家福煎糜兼綜噭應節度精贍悸震句圜蘭署良奧連輿籬花賃耳傭目籠總洛英綠雲命路木莓能言家盤琴仆婦搶攞晴牕潤息燒杯識辯是非不分濕哭乾啼塑鋼他鄉遇故知天質悟對五汶哮咆西道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