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陰的意思、伏陰的詳細解釋
伏陰的解釋
(1).盛夏中出現的寒氣。謂氣候反常。《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杜預 注:“伏陰,謂夏寒。”《國語·周語下》:“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
(2).舊時迷信,謂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後,靈魂即離體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為人禳災除病。這種做法,稱為“伏陰”。《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道士手舉法器,朗誦靈章,虔心禳解,伏陰而去,親奏星官,要保護 薛少府 重還魂魄,再轉陽間。”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陰的解釋 陰 (陰) ī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所有物質的兩大對立面諸一,與“陽”相對: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差陽錯。陰盛陽衰。陰虛生熱。 指“月亮”:太陰(月亮)。陰曆。 帶負電的:陰電。陰極。陰離子。
網絡擴展解釋
“伏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
氣候反常現象
指盛夏時節出現寒氣的異常天氣,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杜預注:“伏陰,謂夏寒。”。類似記載亦見于《國語·周語下》,強調陰陽失衡的自然現象。
-
宗教儀式術語
古代道士或巫婆通過敬神、念咒使靈魂離體,以“聆聽神谕”為人驅災治病的行為。如《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中描述道士“伏陰而去,親奏星官”。
二、現代引申含義
- 心理學隱喻(低權威性解釋)
部分現代語境中,“伏陰”被引申為“内心壓抑的負面情緒”,主張通過接納陰暗面實現心理平衡。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需謹慎參考。
補充說明
-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
- 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始文獻,或專業詞典(如、4的引用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伏陰(fú yīn)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處于陰暗、幽閉、不見陽光的地方。它由“伏”和“陰”兩個字組成。
部首:伏字的部首是人,陰字的部首是阜。
筆畫:伏字共有6畫,陰字共有8畫。
來源:《伏陰》一詞在古代文獻中并沒有直接的來源,但它通常用來形容陰暗、幽閉的地方,可以用于描繪一些陰暗、死氣沉沉的環境。
繁體:伏陰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不同。然而,《伏陰》一詞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1. 在這座古老的建築内部,你可以感受到濃厚的伏陰之氣。
2. 陰森的森林隱藏着無數的伏陰,讓人不寒而栗。
組詞:伏陰可以搭配其他詞語,形成新的詞組,例如伏陰森林、伏陰氣息、伏陰墓地等。
近義詞:昏暗、黑暗、陰鬱。
反義詞:明亮、陽光。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