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陰的意思、伏陰的詳細解釋
伏陰的解釋
(1).盛夏中出現的寒氣。謂氣候反常。《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 杜預 注:“伏陰,謂夏寒。”《國語·周語下》:“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沉氣,火無災燀。”
(2).舊時迷信,謂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後,靈魂即離體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為人禳災除病。這種做法,稱為“伏陰”。《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其時道士手舉法器,朗誦靈章,虔心禳解,伏陰而去,親奏星官,要保護 薛少府 重還魂魄,再轉陽間。”
詞語分解
- 伏的解釋 伏 ú 趴,臉向下,體前屈:伏卧。伏案讀書。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認錯誤或受到懲罰:伏法。伏輸。伏辯(伏罪的供狀,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龍伏虎。 隱藏:伏兵。埋伏。 農曆劃分夏季最
- 陰的解釋 陰 (陰) ī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所有物質的兩大對立面諸一,與“陽”相對: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差陽錯。陰盛陽衰。陰虛生熱。 指“月亮”:太陰(月亮)。陰曆。 帶負電的:陰電。陰極。陰離子。
專業解析
伏陰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層含義的詞彙,其核心概念圍繞“隱藏的陰氣”或“潛伏的陰性力量”,具體釋義需結合語境:
-
本義:潛伏的陰氣(陰陽哲學概念)
- 指自然界中處于潛伏、未顯現狀态的陰寒之氣或能量。古人認為陰陽二氣此消彼長,循環不息。“伏陰”特指陽氣當令時(如夏季),陰氣雖弱但并未消失,而是處于潛藏、蓄積的狀态,等待時機(如秋冬)顯現。這體現了陰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哲學思想。此義多見于古代哲學、天文曆法或描述季節更替的文獻中。
- 來源參考: 古代哲學典籍如《周易》、《黃帝内經》中關于陰陽消長、四時變化的論述蘊含此概念。
-
引申義:内伏的寒邪(中醫術語)
- 在中醫理論中,“伏陰”指人體内部潛伏的寒邪或寒濕病邪。這種病邪可能因外感寒邪未及時發散,或因體質陽虛、飲食生冷等因素導緻寒邪内伏于髒腑經絡。伏陰緻病具有隱匿性,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如勞累、感寒)發作,引發腹痛、腹瀉、畏寒肢冷、慢性咳嗽等虛寒性疾病。
- 來源參考: 中醫經典《傷寒論》、《金匮要略》及後世溫病學著作中,對“伏邪”(包括伏寒、伏暑等)有詳細論述,“伏陰”可視為其中一種特定類型。現代中醫教材及臨床文獻也常使用此術語描述特定病機。
-
引申義:陰影;陰暗之處(文學意象)
- 在文學作品中,“伏陰”有時被用來指代陰影、背陰的地方,或象征性地指潛伏的危機、不為人知的陰暗面。這種用法更側重其字面形象和象征意義。
- 來源參考: 古代詩詞歌賦及小說中偶見此類用法,用于描繪環境或隱喻心境、局勢。例如,《紅樓夢》等古典小說中描繪庭院景緻或人物心理時可能涉及相關意象。
“伏陰”一詞主要承載了中國古代哲學(尤其是陰陽學說)和傳統醫學(中醫)的文化内涵。其核心意義在于描述“陰”的屬性——寒冷、靜止、内斂、潛藏——在特定時空或人體内的存在狀态。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自然現象(陰陽消長)、人體病理(寒邪内伏)還是文學意象(陰影/陰暗)。
網絡擴展解釋
“伏陰”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一、古代文獻中的含義
-
氣候反常現象
指盛夏時節出現寒氣的異常天氣,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四年》:“冬無愆陽,夏無伏陰。”杜預注:“伏陰,謂夏寒。”。類似記載亦見于《國語·周語下》,強調陰陽失衡的自然現象。
-
宗教儀式術語
古代道士或巫婆通過敬神、念咒使靈魂離體,以“聆聽神谕”為人驅災治病的行為。如《醒世恒言·薛錄事魚服證仙》中描述道士“伏陰而去,親奏星官”。
二、現代引申含義
- 心理學隱喻(低權威性解釋)
部分現代語境中,“伏陰”被引申為“内心壓抑的負面情緒”,主張通過接納陰暗面實現心理平衡。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需謹慎參考。
補充說明
- 該詞屬于生僻詞彙,日常使用較少,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文化研究。
- 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左傳》《國語》等原始文獻,或專業詞典(如、4的引用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暴民保姆苞容冰盆碧霄蒼海滄瀛茶花熾騰錯儀畫制兜盤都肄獨詣發嗲煩聩鳳管鸾笙告燎寡醋乖應國容過餘還蚨寒裝橫濫焦巴巴錦塍金石至交就閑鈞嚴慨然允諾略識之無連二并三憐貧敬老廉隅細謹吏幹李陵台立忠隆世亂忙荦峃潛納七裡濑起毛清楚诠説圈圍若敖鬼散失森孫收房思想感情韬光隱晦筒灑通上徹下投傳萬福五城十二樓憲官先熱寫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