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伏阴的意思、伏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伏阴的解释

(1).盛夏中出现的寒气。谓气候反常。《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杜预 注:“伏阴,谓夏寒。”《国语·周语下》:“天无伏阴,地无散阳,水无沉气,火无灾燀。”

(2).旧时迷信,谓道士或巫婆敬神、念咒后,灵魂即离体而去,聆受神的指示,以为人禳灾除病。这种做法,称为“伏阴”。《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其时道士手举法器,朗诵灵章,虔心禳解,伏阴而去,亲奏星官,要保护 薛少府 重还魂魄,再转阳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伏阴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多层含义的词汇,其核心概念围绕“隐藏的阴气”或“潜伏的阴性力量”,具体释义需结合语境:

  1. 本义:潜伏的阴气(阴阳哲学概念)

    • 指自然界中处于潜伏、未显现状态的阴寒之气或能量。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此消彼长,循环不息。“伏阴”特指阳气当令时(如夏季),阴气虽弱但并未消失,而是处于潜藏、蓄积的状态,等待时机(如秋冬)显现。这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思想。此义多见于古代哲学、天文历法或描述季节更替的文献中。
    • 来源参考: 古代哲学典籍如《周易》、《黄帝内经》中关于阴阳消长、四时变化的论述蕴含此概念。
  2. 引申义:内伏的寒邪(中医术语)

    • 在中医理论中,“伏阴”指人体内部潜伏的寒邪或寒湿病邪。这种病邪可能因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或因体质阳虚、饮食生冷等因素导致寒邪内伏于脏腑经络。伏阴致病具有隐匿性,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如劳累、感寒)发作,引发腹痛、腹泻、畏寒肢冷、慢性咳嗽等虚寒性疾病。
    • 来源参考: 中医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后世温病学著作中,对“伏邪”(包括伏寒、伏暑等)有详细论述,“伏阴”可视为其中一种特定类型。现代中医教材及临床文献也常使用此术语描述特定病机。
  3. 引申义:阴影;阴暗之处(文学意象)

    • 在文学作品中,“伏阴”有时被用来指代阴影、背阴的地方,或象征性地指潜伏的危机、不为人知的阴暗面。这种用法更侧重其字面形象和象征意义。
    • 来源参考: 古代诗词歌赋及小说中偶见此类用法,用于描绘环境或隐喻心境、局势。例如,《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描绘庭院景致或人物心理时可能涉及相关意象。

“伏阴”一词主要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阴阳学说)和传统医学(中医)的文化内涵。其核心意义在于描述“阴”的属性——寒冷、静止、内敛、潜藏——在特定时空或人体内的存在状态。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指向自然现象(阴阳消长)、人体病理(寒邪内伏)还是文学意象(阴影/阴暗)。

网络扩展解释

“伏阴”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一、古代文献中的含义

  1. 气候反常现象
    指盛夏时节出现寒气的异常天气,最早见于《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杜预注:“伏阴,谓夏寒。”。类似记载亦见于《国语·周语下》,强调阴阳失衡的自然现象。

  2. 宗教仪式术语
    古代道士或巫婆通过敬神、念咒使灵魂离体,以“聆听神谕”为人驱灾治病的行为。如《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中描述道士“伏阴而去,亲奏星官”。

二、现代引申含义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暗默不妨事吃不完兜着走醋妒黛眉定见抵死瞒生蹲锋二德二条反关番塞感光岗子公署管押孤策桂冠诗人鬼计百端怀子蝴蝶瓦矫尾借面吊丧京江进索决放开合自如坎井之蛙可怜宵吭吃炼石蓼洲周公令状理值履危每生女隶迫截千名奇肱齐敬婍嬟入肩尚享商羽苫席社会主义经济石缁树头酒四畅特牛剃落同利图墓拖紫文茎五门小壶下聘信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