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olao-role's name] 古代戏剧中的角色,多戴面具,用其滑稽表演逗人取乐
古代戏剧脚色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三出:“好似傀儡棚前,一个鲍老。” 钱南扬 校注:“鲍老,古剧脚色名。《后山诗话》载 杨大年 《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郭郎也是脚色名,盖即引戏,见《乐府杂録》‘傀儡’条。《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大小全棚傀儡’有‘《大小斫刀鲍老》、《交袞鲍老》。鲍老似乎与傀儡戏关係特别密切,故上句云云。’”《水浒传》第三三回:“锣声响处,众人喝采。 宋江 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蓝衫调鲍老,玉瞳辉 文康 。” 徐嘉瑞 《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鲍老,滑稽脚色。曲牌有《鲍老催》、《耍鲍老》。农村演《大头和尚戏柳翠》,大头和尚臃肿郎当即鲍老也…… 昆明 之语谓臃肿郎当之人曰鲍老。”参阅 王国维 《古剧脚色考·鲍老》。
“鲍老”是古代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常见于宋元时期的傀儡戏或百戏表演,具有以下特点:
角色定位
鲍老属于滑稽角色,多戴面具、携铜锣登场,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幽默表演逗乐观众。其名称可能与“抱锣”谐音相关,因表演时敲击铜锣而得名。
表演特征
宋代文献记载,鲍老常与另一角色“郭郎”对比,两者均以笨拙滑稽著称。如杨大年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体现其动作诙谐、服饰松垮的特点。
文学意象
诗词中常以鲍老比喻笨拙或自嘲形象。例如文天祥《留远亭》用“当年鲍老不如此”暗讽时局,王以宁词中“当筵鲍老那能曲”则借其形象表达戏谑之意。
历史演变
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傀儡戏中有《交衮鲍老》等剧目,说明其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并与傀儡戏深度结合。
鲍老既是宋元戏剧的经典滑稽角色,也是文学中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民间艺术的诙谐传统。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王国维《古剧脚色考》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