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鲍老的意思、鲍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鲍老的解释

[Baolao-role's name] 古代戏剧中的角色,多戴面具,用其滑稽表演逗人取乐

详细解释

古代戏剧脚色名。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五三出:“好似傀儡棚前,一个鲍老。” 钱南扬 校注:“鲍老,古剧脚色名。《后山诗话》载 杨大年 《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郭郎也是脚色名,盖即引戏,见《乐府杂録》‘傀儡’条。《武林旧事》卷二‘舞队、大小全棚傀儡’有‘《大小斫刀鲍老》《交袞鲍老》。鲍老似乎与傀儡戏关係特别密切,故上句云云。’”《水浒传》第三三回:“锣声响处,众人喝采。 宋江 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蓝衫调鲍老,玉瞳辉 文康 。” 徐嘉瑞 《金元戏曲方言考补遗》:“鲍老,滑稽脚色。曲牌有《鲍老催》《耍鲍老》。农村演《大头和尚戏柳翠》,大头和尚臃肿郎当即鲍老也…… 昆明 之语谓臃肿郎当之人曰鲍老。”参阅 王国维 《古剧脚色考·鲍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鲍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代戏剧角色名称,其释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1. 词源与基本释义

“鲍老”原指宋代百戏、傀儡戏中的滑稽角色,属于“丑角”类型。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提及“鲍老”为傀儡戏表演者,以夸张动作和诙谐语言逗乐观众。其名称可能与表演者姓氏或角色特征相关,但具体来源尚无定论。

2. 历史演变与文学引用

在元明杂剧中,“鲍老”形象进一步融入戏曲表演。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将其归类为“副末”角色,常以憨厚愚钝的形象推动剧情发展。文学作品中亦可见其影响,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描写社火表演“舞鲍老”,凸显其民间娱乐属性。

3. 文化象征与语言学延伸

“鲍老”在汉语中衍生出比喻义,形容笨拙滑稽之人。清代翟灏《通俗编》释为“俳优之状”,暗含对装傻充愣行为的戏谑评价。现代方言中仍有类似用法,如部分地区以“鲍老”代指不善变通者,体现了语言的历史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鲍老”是古代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常见于宋元时期的傀儡戏或百戏表演,具有以下特点:

  1. 角色定位
    鲍老属于滑稽角色,多戴面具、携铜锣登场,通过夸张的肢体动作和幽默表演逗乐观众。其名称可能与“抱锣”谐音相关,因表演时敲击铜锣而得名。

  2. 表演特征
    宋代文献记载,鲍老常与另一角色“郭郎”对比,两者均以笨拙滑稽著称。如杨大年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体现其动作诙谐、服饰松垮的特点。

  3. 文学意象
    诗词中常以鲍老比喻笨拙或自嘲形象。例如文天祥《留远亭》用“当年鲍老不如此”暗讽时局,王以宁词中“当筵鲍老那能曲”则借其形象表达戏谑之意。

  4. 历史演变
    南宋《武林旧事》记载傀儡戏中有《交衮鲍老》等剧目,说明其表演形式逐渐丰富,并与傀儡戏深度结合。

鲍老既是宋元戏剧的经典滑稽角色,也是文学中的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民间艺术的诙谐传统。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王国维《古剧脚色考》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巴巴急急白茅人巴基斯坦半头北皿碧峭惭魂曹社车侧郭门创定炊玉赐予从初旦旦而伐大事化小荻洪东野败驾霏细帉錔浮碧肤语改柱张弦贯综辊辗含一之德尖瓣尖利驾载今分倦惮军职可观块礨锒铛入狱流浪者龙腾虎踯冒位马牙妙语惊人蟠泥潜契青衣神求言人才济济拭面容言是事松懈塘报矘眄袒裼特别特赐同休共戚通用计算机亡赖子尪伛腕阑炜煌虾蟇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