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身端正,上对天、下对人,都问心无愧。语出《孟子·尽心上》:“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宋 陈亮 《与周立义参政书》:“持身端方,俯仰无愧。”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中德文化书》:“ 孔子 的人生哲学正是以个人为本位,它的究竟是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
俯仰无愧
释义
指为人处世光明磊落,无论面对他人或自我审视时均问心无愧。"俯仰"指低头与抬头,引申为日常言行举止;"无愧"即没有愧疚。整体强调道德行为端正,经得起外界评价与内心拷问。
出处与典故
源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以"不愧天""不怍人"阐释君子修养,主张言行需符合天道人伦。后世提炼为"俯仰无愧",成为儒家道德准则的凝练表达。
引申义与用法
权威参考
注:因未检索到可验证的在线词典链接,此处引用纸质权威文献来源,确保释义的学术严谨性。
“俯仰无愧”是一个汉语成语,详细解释如下:
该词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怍”意为惭愧,原句指君子对上无愧于天,对下无愧于人,体现儒家对道德自律的追求。
形容人立身端正,无论面对天地还是他人,均无亏欠与愧疚。例如:
郭沫若曾用该词形容理想人格:“望人人成为俯仰无愧的圣贤。”(《文艺论集》)
儒家思想中,“俯仰无愧”是君子修身的目标,强调通过内省达到道德圆满,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一成语凝练了中华文化对道德境界的追求,至今仍用于赞颂正直无私的人格。
安居憋皂避路波茨坦波靡劖刻成仁迟明闯伺出兵雏鹰展翅大朝觐黛耒箪竹笃老发表范准奉赠伏线高衙更相媾兵棍团故心蒿里黄帝弧精姣娃浄话矜肃劲质亟务决断如流看穿老花镜梁驺卤丁马郑披文鹙氅全忠麴道士乳畜入国问禁襦衣沈博绝丽试馆侍讲学士属丝俗教碳酸钠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外见黠吏想念象筵宪律弦望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