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ght and wrong] 比喻事情的原委、來龍去脈、是非曲直
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皂白,舉起鞭子就打。——《老殘遊記》
(1).比喻是非、好歹。《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州官得過了賄賂,那管青紅皂白,竟斷道:‘ 夏 家欠 林 家二千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浩然 《豔陽天》第七六章:“ 馬之悅 對什麼樣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全聯絡。”
(2).比喻底細、情由。《西遊記》第九一回:“三個老妖正把 唐僧 拿在那洞中深遠處,那裡問什麼青紅皂白。”《老殘遊記》第十五回:“進得門來,聽見一片哭聲,也不曉得青紅皂白,隻好號啕大哭。”
(3).猶言水落石出。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我要來當面對質,問他一個青紅皂白。”
“青紅皂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青紅皂白”字面指四種顔色:青(深綠/靛藍)、紅(紅色系)、皂(黑色)、白(白色系)。比喻事情的是非曲直、來龍去脈或原因。例如:“不問青紅皂白”表示不辨是非就下結論。
媽媽正在氣頭上,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小芳罵了一頓。()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9)。
《青紅皂白》是一個常用的成語,表示事情的來由、原因或者真相。通常用來說明某個問題應該徹底搞明白,了解事情的全貌。
《青紅皂白》這個詞由三個漢字組成,每個漢字的部首和總筆畫如下:
青:部首靑,總筆畫8
紅:部首纟,總筆畫9
皂:部首白,總筆畫9
《青紅皂白》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中:“何意青紅皂白,往來各分明。”其中的青紅皂白指的是顔色,表示事物的明暗、清濁。
《青紅皂白》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青紅皂白」。
古時候,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青紅皂白》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如下:
青:䍒(青的上文有一個橫折彎鈎)
紅:紅(紅的左側多了一點撇)
皂:皁(皂的右側少了一橫)
1. 他總是喜歡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青紅皂白。
2.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對錯,我們需要弄清楚其中的青紅皂白。
青色、紅潤、皂色、白闆、紅白喜事
如實相告、實事求是、講實話
混淆黑白、歪曲事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