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ght and wrong] 比喻事情的原委、來龍去脈、是非曲直
扯開衣服,看了兩處,不問青紅皂白,舉起鞭子就打。——《老殘遊記》
(1).比喻是非、好歹。《二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州官得過了賄賂,那管青紅皂白,竟斷道:‘ 夏 家欠 林 家二千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十回:“何況這回巡捕做了原告,自然不問青紅皂白,要懲辦被告了。” 浩然 《豔陽天》第七六章:“ 馬之悅 對什麼樣的人,不分青紅皂白,全聯絡。”
(2).比喻底細、情由。《西遊記》第九一回:“三個老妖正把 唐僧 拿在那洞中深遠處,那裡問什麼青紅皂白。”《老殘遊記》第十五回:“進得門來,聽見一片哭聲,也不曉得青紅皂白,隻好號啕大哭。”
(3).猶言水落石出。 郭沫若 《虎符》第二幕:“我要來當面對質,問他一個青紅皂白。”
"青紅皂白"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事情的是非曲直或原委底細。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及用法角度進行詳細解析:
字面本義
"青"指藍色或綠色,"紅"指紅色,"皂"指黑色(古漢語中"皂"即黑色),"白"指白色。四字并列強調顔色的鮮明對比,隱喻事物的本質區别或矛盾對立。
引申比喻義
指代是非對錯或事情的原委,常用于否定句式(如"不分青紅皂白"),形容不辨真相、魯莽行事。
例:《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比喻是非、情由等:不分青紅皂白。"
色彩符號化
古代以"青紅"代指鮮明色彩,"皂白"象征黑白對立(如《詩經·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皂白言之于王也"),後融合為固定短語。
定型為成語
明清小說廣泛使用,如《金瓶梅》第十二回:"你如何不分青紅皂白,就把他屈了?" 凸顯"不辨是非"的語義。
魯迅《書信集·緻台靜農》:
"彼局有編輯四五人,而昏庸或不知文者居多,并不問青紅皂白,一律抽去。"
(描述不加甄别、武斷處理的行為。)
老舍《四世同堂》:
"他豈止是不分青紅皂白呢!他是颠倒黑白,無事生非!"
(批判混淆是非的極端态度。)
參考資料:
“青紅皂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青紅皂白”字面指四種顔色:青(深綠/靛藍)、紅(紅色系)、皂(黑色)、白(白色系)。比喻事情的是非曲直、來龍去脈或原因。例如:“不問青紅皂白”表示不辨是非就下結論。
媽媽正在氣頭上,不分青紅皂白地把小芳罵了一頓。()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出處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成語大詞典》或漢典網(來源-9)。
鼇阙白眼珠子半天嬌北澗貝母标樹藏蓋策賊虿盆産乳宕仆刀箭德度疊字萼緑發根蕃蔽風涼人封人願勾徵桂叢刿心怵目孤筱詪詪滑塔塔豭貜楬橥髻梁瘠色九成宮酒窩嵇向絶服伶官傳序六物猛氣妙術難得糊塗傩舞配對破坐鉗形攻勢耆齒青禽棬樞任保冗濫沙迳上假韶華如駛設政俗不可耐隨意一瞥泰皇探望绹絞脡脊香莼鄉俚骁勇善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