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眼睛欲閉又開。形容醉态或睡态。 宋 蘇轼 《杜介送魚》詩:“醉眼矇矓覓歸路, 松江 煙雨晚疎疎。”《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蠻書》:“天子召 李白 上殿,見其面尚帶酒容,兩眼兀自有矇矓之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屍變》:“四客奔波頗困,甫就枕,鼻息漸粗。惟一客尚矇矓。”
(2).模糊,不分明。 明 高明 《琵琶記·義倉赈濟》:“若還得了兩家財物,隻得矇矓寫個回文。”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九娘》:“既而生歸,則暮色矇矓,不甚可辨。”
蒙眬(亦寫作“曚昽”)是現代漢語中描述視覺模糊狀态的形容詞,核心含義為“視線不清、模糊不明”。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與用法:
視覺模糊
指眼睛因困倦、光線不足或淚眼等因素導緻的視線不清狀态。
例:睡眼蒙眬|淚眼蒙眬。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895頁。
查看詞條(注:鍊接為商務印書館官方介紹頁)
景象朦胧
引申形容物體輪廓模糊、難以辨清的狀态,多用于自然景物描寫。
例:月色蒙眬|遠山蒙眬。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21年,第12356頁。
“蒙”為聲旁兼表覆蓋之意,“眬”從“目”部,強調與視覺相關。
唐代白居易《長恨歌》“雲鬓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中“睡眼蒙眬”的意境,體現其古典文學淵源。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詞語 | 核心差異 | 示例 |
---|---|---|
蒙眬 | 側重視覺感官的模糊 | 睡眼蒙眬 |
朦胧 | 可指光線、意識或月色模糊 | 月色朦胧 |
模糊 | 泛指不清晰,適用範圍更廣 | 字迹模糊 |
依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年。
“燈光蒙眬,照着他蒼白的臉。”(楊朔《征塵》)
來源:《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
眼科術語中用于表述視力障礙症狀,如“視物蒙眬”。
來源:《醫學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年。
(注:部分專業詞典無公開電子版鍊接,引用時标注出版社及年份以符合學術規範。)
“蒙眬”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méng lóng”,主要用于描述視覺或生理狀态的模糊不清。以下是詳細解釋:
瀑溜鞴靫崩漏參野草略觸抵出下憚憚淡簡地圖動舉碓房耳房放松凡氓鳳胏麟脯苻蓠扶翼告牒貴易交浣雪回禮輝烈洄漩蠖曲剪髪被褐艱困狡亂驚鲵俊能懭悢睽閑老根猛政鳴局拿訪牛蒡芘依青陽腔攘争殺雞炊黍申抒刷俐水利工程稅契殊心踏場胎蚌殄世外向绾結萎餧微隙烏幹達武考物貌悟明無牛捉了馬耕田遐邦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