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附同的意思、附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附同的解释

谓结党同谋。《后汉书·方术传序》:“ 郑兴 、 贾逵 以附同称显, 桓谭 、 尹敏 以乖忤沦败。”《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四年》:“又中黄门 南阳 王康 ,先为太子府史,及 长乐 太官丞京兆 王国 等并附同於 程 。” 胡三省 注:“附同者,既相党附,又与之同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附同”是汉语中较为少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依附他人观点并予以赞同,通常含被动性语义色彩。根据权威辞书释义及语用分析,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1. 基本释义

“附同”由“附”与“同”组合而成。“附”本义为依附、附和,《说文解字》释“附,附娄,小土山也”,后引申为依附他物;“同”表示认同、一致。二字结合后,词义侧重“因附和而认同”,常见于对他人主张不加辨析的追随行为。例如《汉语大词典》第12卷(商务印书馆,2001年)收录该词,释义为“犹附会;附和”。

2. 词源与历史用例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南北朝文献,如《魏书·李彪传》载“附同李冲,摧抑豪贵”,指官员依附权臣意见。唐宋时期多用于政论场景,如宋代朱熹《答陈同甫书》批评“附同雷俗之论”,强调盲从流俗的负面意义。近现代文学中逐渐淡出日常使用,转为书面语。

3. 语义辨析

与近义词“附和”相比,“附同”更强调“因依附而产生认同”的因果关系,隐含对主体独立性的削弱。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评史家“附同修史,失其裁断”,即批判丧失独立判断而趋同主流的行为。

4. 当代语用特征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学术批评、政治评论等正式语境。例如在社会科学论文中,学者可能指摘某理论“附同西方话语体系”,此时词义带有批判性,暗示缺乏原创性思考。

网络扩展解释

“附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结党同谋,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指通过依附他人形成党派,并共同参与谋划(通常带有贬义)。《后汉书·方术传序》提到“郑兴、贾逵以附同称显”,即两人因依附权贵并参与同谋而显达。

  2. 经典出处与用法

    • 《资治通鉴·汉安帝延光四年》记载“王康、王国等并附同于程”,胡三省注释:“附同者,既相党附,又与之同谋。”
    •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政治斗争中的群体勾结行为,强调“依附”与“共谋”的双重性。
  3. 其他领域引申义(较少见)
    现代部分语境中,“附同”可能引申为依附并协同作用,如科学研究中描述物质间的黏附与协作关系(例:“干扰细菌的黏附,同时表现免疫调节作用”)。但此类用法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注意:现代汉语中“附同”已非常用词汇,建议优先使用“结党”“共谋”等现代表述,或在引用古籍时保留原词。

别人正在浏览...

艾发衰容百嶂半纪版面崩心避暑不强不名一文操执谶辞橙膏得至宝凡曹感寤搞惦广覃管押观音菊袿袍寒花晚节合莫黄鹤黄鸎极爱骄愎假期节粉即路警慎救国客长枯蒲乐志路警罗拉旅榇马趴年始仆妇前次旗的器资却寒帘任意洒尘商业剩道生后收食水关熟路轻车挑针打眼晚粳文君问询诬诈县伯铦钢纤恡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