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浮士德的意思、浮士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浮士德的解释

诗剧。德国歌德作于1808-1831年。取材于民间传说。浮士德博士为寻求人生的意义,在魔鬼靡非斯特引诱下,以自己的灵魂换得它的帮助,经过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等历程,于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领悟了人生的目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浮士德(Fúshìdé)是汉语外来词,专指欧洲文学经典中的传奇人物,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一、词典释义

  1. 注音与词性

    • 拼音:Fúshìdé
    • 词性:名词
    • 释义:指欧洲民间传说及文学作品中为追求知识、权力或享乐,与魔鬼订立契约的学者形象。后引申为不惜代价追求无限欲望的象征。
  2. 词源与演变

    源自德语"Faust"(意为“拳头”),16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经英国剧作家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1592年)及歌德(Johann Goethe)的诗剧《浮士德》(1808-1832年)传播后,成为全球性文化符号。


二、文学意义与哲学内涵

  1. 核心象征

    • 知识与欲望的悖论:浮士德以灵魂换取魔鬼梅菲斯特的服务,代表人类对真理的渴求与道德风险的冲突。
    • 永恒追求者:歌德笔下浮士德最终因“不断进取”获得救赎,体现启蒙精神中对人性进步的信念。
  2. 现代引申义

    在汉语语境中,“浮士德式交易”(Faustian bargain)泛指为短期利益牺牲长远价值的行为,常见于社会批评与商业伦理讨论。


三、权威参考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浮士德为“德国传说中的人物,为获得知识和权力而将灵魂出卖给魔鬼” 。

  2. 《辞海》(第七版)

    详述其文学流变,强调歌德作品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探讨 。

  3. 《西方文学典故词典》

    解析“浮士德困境”作为道德隐喻的全球影响 。


四、跨文化影响

浮士德形象渗透于音乐(古诺歌剧《浮士德》)、影视(《魔鬼与丹尼尔·韦伯斯特》)及心理学(弗洛伊德称其为“本我与超我斗争的具象”),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原型。

说明:以上释义综合权威汉语工具书及文学研究,具体内容可参阅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等实体出版物,或通过国家图书馆数据库(www.nlc.cn)检索相关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浮士德”是德国文学中的核心意象,具有多重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词义与来源

“浮士德”最初源于德国民间传说,指一位为追求知识或享乐而与魔鬼交易的学者或巫师。这一形象在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被重构,成为欧洲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二、作品核心主题

歌德的《浮士德》诗剧(1808-1831年完成)以浮士德与魔鬼靡非斯特的契约为主线,通过五个阶段(书斋、爱情、宫廷、美的梦幻、填海造陆)展现其精神探索。全剧核心主题为人类对生命意义、真理与理想的永恒追求,融合了启蒙思想与浪漫主义。

三、人物象征意义

  1. 浮士德:代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兼具矛盾性——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实践理想的渴望,体现“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 靡非斯特:作为否定精神的化身,却以“作恶造善”推动浮士德的成长,反映辩证哲学思想。
  3. 玛甘泪:象征传统宗教束缚,与浮士德的自由探索形成对比。

四、文学价值

诗剧采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叙事手法,全篇12111行无连贯情节,仅以思想发展为线索。歌德耗时60年完成此作,被誉为“欧洲现代人的精神史诗”,对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影响深远。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情节或哲学隐喻,可参考、7、8的详细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慝巴榄冰华拨历部陈不怪草约撤兵饬化旦云订恨冻蛰讹敚防波堤浮翠流丹附肤落毛扛鼎共牢怪癖纥石烈红女白婆甲克袷辂矫尾加膳赍领积受罐击擪康衢客气话苦谏来笃联体临深履尾临时工马口钱面如满月末调莫然平允日及柔情侠骨纱帽赏锡挻乱慎谨诗杰首免挑中通情达理网渔具挽士僞传稳情无世匣椟先号后庆贤节嚣譊溪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