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父师的意思、父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父师的解释

(1).即太师。上古三公之一。《书·微子》:“ 微子 若曰:‘父师、少师, 殷 其弗或乱正四方。’” 孔 传:“父师,太师。”《汉书·五行志上》:“降及於 殷 , 箕子 在父师位而典之。” 颜师古 注:“父师,即太师, 殷 之三公也。 箕子 , 紂 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

(2).即大司成。太子的师傅,掌国学之教。《礼记·文王世子》:“乐正司业,父师司成。” 孔颖达 疏:“父师,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孙希旦 集解:“父师,即大司成也。乐正掌国学之政,故世子之学业,乐正之所主;大司成总国学之教,故世子学业之成,大司成之所主也。”

(3).上古告老还乡的大夫。《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就先生而谋賔介” 汉 郑玄 注:“古者年七十而致仕,老於乡里。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

(4).对长者的尊称。《汉书·叙传上》:“是所望於父师矣。” 颜师古 注:“齿为诸父,尊之如师,故曰父师。”

(5).对师长的敬称。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於是推本 尧 舜 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 宋 周必大 《池阳四咏》之二:“向来稍喜《唐风集》,今信 樊川 是父师。”

(6).指*********传教士。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洎 元 明 时,虽有一二景教父师,以教理暨历算质学于 中国 ,而其道非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父师是汉语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与典籍用例分析,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一、古代对告老归乡大夫的尊称

指退休返乡的卿大夫,因其德高望重,常被乡人尊为师长。

典籍依据:

《仪礼·乡射礼》郑玄注:“父师,大夫七十致仕(退休)老归乡里者。”

《尚书·微子》载商周时称德高望重的老臣为“父师”“少师”,如商纣王时期的箕子被尊为父师。


二、“父”与“师”的合称

  1. 字面义:父亲与师长。

    例:《聊斋志异·娇娜》中孔生言:“父师俱在,仆何敢妄言!”

  2. 引申义:兼具养育与教导职责的长者,强调道德教化功能。

    例:明代士大夫常以“父师”自喻教化乡民之责(参考《明儒学案》)。


补充说明

“父师”偶作“太师”别称,如《宋史·职官志》载太子太师可尊称“父师”,但此用法较少见。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父师”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历史文献和语境。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1. 上古三公之一(太师)
    指商周时期的三公之一,位列高位,辅佐君王治理国家。例如《尚书·微子》记载:“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孔安国注解“父师”即为太师。箕子在商朝时曾任此职(《汉书·五行志》)。

  2. 太子师傅(大司成)
    专指负责教导太子、掌管国学教育的官职。《礼记·文王世子》提到:“父师司成”,即大司成需培养太子的德行与学识,与乐正共同执掌国学教育。

  3. 告老还乡的大夫
    上古时期,年满七十辞官返乡的大夫被称为“父师”,如《仪礼·乡饮酒礼》郑玄注:“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

  4. 对长者的尊称
    用于尊称德高望重的长辈,如《汉书·叙传》中颜师古注:“齿为诸父,尊之如师,故曰父师”。

  5. 对师长的敬称
    宋代朱熹在《中庸章句序》中以此词表达对先贤的敬重,扩展为对师长的泛称。

  6. 基督教传教士(近代扩展义)
    部分文献提到该词在近代曾被用来指代传教士,但此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存疑,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引申。


该词核心含义围绕官职、尊称展开,前四项为古籍明确记载的用法,后两项属后世扩展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鞍马劳倦北山摩崖造像逞节點發点石术敌舰顶门子顶数断辞对外间接投资朵云堵墙发起人法座丰养风鱼福事嘎巴儿高厚棺中悬镜故贵故弄玄虚鹤民国后备粮坏东西涣若冰释欢若平生化钱会逮枷脰械手将帅胶黐祭东金印紫绶矿丁矿油老少冷眼相待连四聋虫履机乘变贸首之仇沕洋能所啮杀拧种呕心俏俊齐规轻骨头穷日书气腾飞推恩削藩推革晚晖文骤骤污水綫团谿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