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張改良政治的文學結社之一。
明天啟時江南張溥﹑陳貞慧等初結應社,崇祯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會于蘇州虎丘,取興複絕學之義,成立複社,繼東林黨之後,以講學批評時政。南明弘光時,屢受馬士英﹑阮大铖的迫害。清軍南下,複社主要人物吳應箕﹑陳子龍等參加抗清,殉難。順治九年,複社被清政府取締解散。
複社是明末重要的政治與文學團體,其核心解釋如下:
複社是崇祯二年(1629年)由張溥、張采在蘇州尹山創立的文人社團,合并了江南地區16個文社,成員達2000餘人。它以文學複古為名,實際參與政治改良,被稱為“小東林”或“嗣東林”。
(注:不同文獻對成立時間存在崇祯二年與六年的差異,此處采用極高權威性的崇祯二年說。)
複社(fù shè)是一個漢字詞語,是由“複”和“社”兩個字組成的,表示重建社團、恢複組織等意思。
複社的部首是“示”(礻),拆分的筆畫分别是複(複字的部首是“夂”(複旁), 筆畫數:4)和社(社字的部首是“⺻”(禾字底), 筆畫數:7)。
複社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确切的形字描述。現代繁體字中,複社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複社在古代一般以複為重音,社為次音,兩字合寫。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不同的寫法,如“復社”、“復社”、“複社”等,但詞義相同。
1. 在近代史上,許多學生們積極組織複社活動,為學生權益發聲。
2. 經過幾年的整頓,該公司成功複社,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複社可以作為其他漢字的一部分組成新的詞彙,如“社會”、“社團”等。
恢複、重新組建、重建
解散、廢除、取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