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社的意思、複社的詳細解釋
複社的解釋
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張改良政治的文學結社之一。
明天啟時江南張溥﹑陳貞慧等初結應社,崇祯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會于蘇州虎丘,取興複絕學之義,成立複社,繼東林黨之後,以講學批評時政。南明弘光時,屢受馬士英﹑阮大铖的迫害。清軍南下,複社主要人物吳應箕﹑陳子龍等參加抗清,殉難。順治九年,複社被清政府取締解散。
詞語分解
- 複的解釋 複 (①複④復⑤複) ù 回去,返:反複。往複。 回答,回報:複命。複信。複仇。 還原,使如前:複舊。複婚。複職。光複。複辟。 再,重來:複習。複診。複審。複現。複議。 許多的,不是單一的:重(巒 )
- 社的解釋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禮: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後用以借指國家)。 團體或機構:報社。結社。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
專業解析
複社是明末清初具有重要政治文化影響的文人結社組織,其名稱中的“複”取“興複絕學”之意,旨在通過學術活動挽救時局、複興古學。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核心定義
複社是由張溥、張采等人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江蘇蘇州發起成立的文人團體,整合了江南地區多個文社(如應社、幾社等),成員逾三千人,史稱“複社運動”。其宗旨為“興複古學,務為有用”,主張通過研習經史、砥砺氣節幹預政治,反對宦官專權與朝政腐敗。
二、核心特征
- 學術與政治結合
複社以科舉為紐帶聚集士人,定期舉辦“虎丘大會”研讨學術,同時評議朝政、舉薦人才。成員多通過科舉入仕,形成“小東林”式的政治力量,深度參與反閹黨鬥争。
- 文學複古傾向
推崇“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主張以複古文風矯正當時空疏學風,編纂《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等文獻,影響清初考據學發展。
三、曆史影響
- 政治層面:複社成員在崇祯朝彈劾溫體仁、阮大铖等權臣,明亡後部分成員(如陳子龍、夏允彜)投身抗清活動,成為遺民精神象征。
- 文化層面:開創“以文會社、以社幹政”模式,清代文人結社多受其影響;其編纂的《複社姓氏錄》為研究明清士大夫網絡的重要史料。
四、權威文獻佐證
- 《辭海》(第七版):定義複社為“明末江南士大夫政治集團”。
- 《中國曆史大辭典》:強調其“合諸社為一”的組織特性及“裁量公卿”的政治幹預性。
參考資料來源:
-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 鍊接
- 樊樹志《晚明史》,複旦大學出版社,2003. 鍊接
-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中華書局,2006. 鍊接
- 陸世儀《複社紀略》,收錄于《中國野史集成》,巴蜀書社,1993.
網絡擴展解釋
複社是明末重要的政治與文學團體,其核心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複社是崇祯二年(1629年)由張溥、張采在蘇州尹山創立的文人社團,合并了江南地區16個文社,成員達2000餘人。它以文學複古為名,實際參與政治改良,被稱為“小東林”或“嗣東林”。
二、核心主張
- 政治訴求:反對宦官專權,主張開放言路、整頓吏治、重振經濟,具有改良朝政的明确目标。
- 文化複興:倡導複興古學,通過講學傳播思想,與17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有相似性。
- 民族氣節:清軍南下後,吳應箕、陳子龍等成員參與抗清活動并殉國。
三、曆史影響
- 積極意義:改變了傳統專制政治文化,催生了黃宗羲等啟蒙思想家,推動社會轉型。
- 争議評價:部分觀點認為其雖凝聚正義力量,但黨争加劇了明朝内部矛盾,客觀上加速王朝滅亡。
四、重要事件
- 三大集會:蘇州尹山大會(1629)、南京金陵大會(1630)、蘇州虎丘大會(1633),其中虎丘大會參與者達數千人。
- 結局:順治九年(1652年)被清政府取締。
(注:不同文獻對成立時間存在崇祯二年與六年的差異,此處采用極高權威性的崇祯二年說。)
别人正在浏覽...
百桷北芒本銀變法秉意不在乎材識差謬彈盡援絕電磁鐵風俗服疇閣欄隔子供案害殺寒難荷衣劃得來黃潦畫障诙奇火捺禁匾精金百煉禁林句指肯認爛碎廉按六街籠街輪回馬蹄形冥到明火明選牌刀僻峤前母巧克力親上做親權近荏菽傷壞賞賢罰暴身做身當樹蔸疏屏素王塌趿托巧讬物脫屣王猷棹伍弄仙飛履獻侑小蘿蔔頭嚣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