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的意思、复社的详细解释
复社的解释
明末江南士大夫主张改良政治的文学结社之一。
明天启时江南张溥﹑陈贞慧等初结应社,崇祯六年又集合南北文社中人,会于苏州虎丘,取兴复绝学之义,成立复社,继东林党之后,以讲学批评时政。南明弘光时,屡受马士英﹑阮大铖的迫害。清军南下,复社主要人物吴应箕﹑陈子龙等参加抗清,殉难。顺治九年,复社被清政府取缔解散。
词语分解
- 复的解释 复 (①复④復⑤複) ù 回去,返:反复。往复。 回答,回报:复命。复信。复仇。 还原,使如前:复旧。复婚。复职。光复。复辟。 再,重来:复习。复诊。复审。复现。复议。 许多的,不是单一的:重(巒 )
- 社的解释 社 è 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团体或机构:报社。结社。 笔画数:; 部首:礻; 笔顺
专业解析
复社是明末清初具有重要政治文化影响的文人结社组织,其名称中的“复”取“兴复绝学”之意,旨在通过学术活动挽救时局、复兴古学。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
复社是由张溥、张采等人于崇祯二年(1629年)在江苏苏州发起成立的文人团体,整合了江南地区多个文社(如应社、几社等),成员逾三千人,史称“复社运动”。其宗旨为“兴复古学,务为有用”,主张通过研习经史、砥砺气节干预政治,反对宦官专权与朝政腐败。
二、核心特征
- 学术与政治结合
复社以科举为纽带聚集士人,定期举办“虎丘大会”研讨学术,同时评议朝政、举荐人才。成员多通过科举入仕,形成“小东林”式的政治力量,深度参与反阉党斗争。
- 文学复古倾向
推崇“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以复古文风矫正当时空疏学风,编纂《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等文献,影响清初考据学发展。
三、历史影响
- 政治层面:复社成员在崇祯朝弹劾温体仁、阮大铖等权臣,明亡后部分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投身抗清活动,成为遗民精神象征。
- 文化层面:开创“以文会社、以社干政”模式,清代文人结社多受其影响;其编纂的《复社姓氏录》为研究明清士大夫网络的重要史料。
四、权威文献佐证
- 《辞海》(第七版):定义复社为“明末江南士大夫政治集团”。
- 《中国历史大辞典》:强调其“合诸社为一”的组织特性及“裁量公卿”的政治干预性。
参考资料来源:
-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9. 链接
- 樊树志《晚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链接
-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6. 链接
- 陆世仪《复社纪略》,收录于《中国野史集成》,巴蜀书社,1993.
网络扩展解释
复社是明末重要的政治与文学团体,其核心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复社是崇祯二年(1629年)由张溥、张采在苏州尹山创立的文人社团,合并了江南地区16个文社,成员达2000余人。它以文学复古为名,实际参与政治改良,被称为“小东林”或“嗣东林”。
二、核心主张
- 政治诉求:反对宦官专权,主张开放言路、整顿吏治、重振经济,具有改良朝政的明确目标。
- 文化复兴:倡导复兴古学,通过讲学传播思想,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有相似性。
- 民族气节:清军南下后,吴应箕、陈子龙等成员参与抗清活动并殉国。
三、历史影响
- 积极意义:改变了传统专制政治文化,催生了黄宗羲等启蒙思想家,推动社会转型。
- 争议评价:部分观点认为其虽凝聚正义力量,但党争加剧了明朝内部矛盾,客观上加速王朝灭亡。
四、重要事件
- 三大集会:苏州尹山大会(1629)、南京金陵大会(1630)、苏州虎丘大会(1633),其中虎丘大会参与者达数千人。
- 结局:顺治九年(1652年)被清政府取缔。
(注:不同文献对成立时间存在崇祯二年与六年的差异,此处采用极高权威性的崇祯二年说。)
别人正在浏览...
憋屈碧幢参同漕转朝祥冲幄踹落村翁躭代道籍底发对着和尚骂贼秃渎嫚封事刚柔相济古诗源海盐黄狐晃然还家见弹求鹗疾力京台惊心褫魄俊风跨凤乘鸾劳动强化敛臂吏饕轮形漭漭痝杂木曜日陫侧屏蔽门品望贫嘴恶舌钱粟情态求教齐颖七注趣剧挼莎生死长夜生姿沈思翰藻食必方丈四击洮砚同工投邮王弓緼着絃索掀天斡地小豆獢勇恓怆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