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更夫的意思、更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更夫的解釋

[night watchman] 舊時打更巡夜的人。又叫“更人”

詳細解釋

更人。 清 李漁 《風筝誤·夢駭》:“巡夜的更夫捉到一起姦情,請老爺發落。”《老殘遊記》第四四回:“ 玉大人 調了馬隊,走到街上,地保、更夫就将這情形詳細禀報。” 沙汀 《祖父的故事·恐怖》:“遠遠地傳來了紅眼圈更夫的木梆聲:托,托,托。”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更夫是中國古代夜間負責報時和巡夜的人員,主要職責包括敲擊梆子或鑼來提示時辰、巡查街道安全。以下是詳細解釋及權威來源參考:

一、核心釋義

  1. 職業屬性

    更夫是舊時受雇于官府或民間組織,專司夜間報時與治安巡查的勞動者。每夜按“更次”(古代将夜晚分為五更)敲擊梆子或鑼,并高聲報時,同時巡視防火防盜。《漢語大詞典》定義為:“舊時打更巡夜的人。”

  2. 工作内容

    依據《現代漢語詞典》,其職責包括:

    • 報時:通過敲擊器具(如梆子、鑼)和吆喝提示時辰(如“三更天,小心火燭”);
    • 巡防:巡查街道,防範盜賊、火災等意外。

二、曆史背景與文化内涵


三、權威文獻參考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明确定義更夫職能,強調其報時與巡夜的雙重角色。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詳述工作内容,突出社會背景下的實用性。

  3.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

    解析更夫與古代時間制度的關聯,提供曆史語境。

  4. 《中國古代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分析更夫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實際作用及文化象征意義。


四、延伸說明

“更夫”一詞承載了中國傳統時間管理與夜間治安的智慧,反映了前工業時代的社會組織方式。其形象常見于古典文學(如《紅樓夢》《水浒傳》),成為民俗文化的重要符號。

網絡擴展解釋

“更夫”是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職業,指在夜間通過敲擊梆子或鑼巡街報時,并負責防火、防盜等治安事務的人員。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起源

更夫又稱“打更人”,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擊柝者”,漢代開始廣泛出現。他們通過觀察天象或計時工具判斷時間,每晚按固定間隔巡街報時,并提醒居民注意安全。宋代正式形成職業制度,明清時期發展成熟。

二、主要職責

  1. 報時功能
    将夜晚分為五更(每更約2小時),通過敲鑼或梆子提示時間。例如:

    • 一更(19:00-21:00)敲鑼喊“天幹物燥,小心火燭”;
    • 三更(23:00-1:00)改用梆子避免擾民。
  2. 治安維護

    • 防火: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更夫需排查火災隱患,發現異常立即示警;
    • 防盜:巡邏震懾盜賊,發現可疑人員通過特殊敲擊節奏向官兵報信。
  3. 特殊使命
    邊關地區的更夫曾參與軍事防禦,如北宋時期通過聽聲預警敵軍夜襲。

三、工作方式

四、曆史意義與演變

更夫是古代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角色,兼具報時員、消防員、巡警等多重職能,堪稱近代職業分工的雛形。隨着鐘表普及和現代治安體系建立,這一職業在清末民初逐漸消失。

附:現代文化中的更夫

在文學影視作品中(如《大奉打更人》),常被藝術化改編為類似錦衣衛的神秘組織,但實際曆史上的更夫屬于民間勞務性質,多為兼職且收入微薄。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愛恤鮑嘉八識北籁背簍杯中之物标征玻瓈江茶課昌導丑恥辭見班燔滅沸波俯聆感說弓衣桂布孩兒海蝕豪儁貛兒江禁健勇家養矜己舊儀芵明絶影看命寬豁曆亂盲聽民衆判定霈潤片紅搶工遷搖啟處齊給七椀茶人參果桑間之詠善柔石坊石英玻璃殊尚私署太陽角湯主韬瑕銅爵樓同載僞傳違世絶俗甕齑憲典鮮光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