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安居。《詩·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毛 傳:“啟,跪;處,居也。”《後漢書·樊準傳》:“東西誅戰,不遑啟處。”《南齊書·高帝紀上》:“億兆夷人,啟處靡厝。”《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二年》:“遠承信介,持示函書,具聆啟處之詳,殊副瞻懷之素。”參見“ 啟居 ”。
“啟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啟處(qǐ chǔ) 指安居、休息,常用于描述因事務繁忙而無暇安定生活的狀态。該詞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啟處。” 意為“君王的事務沒有止息,無暇安居休息”。
古籍出處
現代釋義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表示“無暇休息”的狀态。
部分網絡資料(如)誤将“啟處”解釋為“啟發、開導”,此為混淆詞義,需以權威古籍和詞典釋義為準。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獲取更準确的信息。
啟處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文言文中,形容事物開始或出發的地點或時刻。
按照漢字的構造規則,啟處的拆分部首為"口",代表着聲音、言語的意思,而主體部分則是"啟",表示開始、發動的意思。
啟處的筆畫數目一共有9畫。按照筆劃的書寫順序依次為“丆、七、丨、丶、亅、丶、一、一、一”。
啟處一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是從古代文獻中延續至今。它最早見于《史記》中的“至定公之始生也,呂刑失條法于大啟處。”後來也經常出現于其他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在繁體字中,“啟”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處”則以“處”來書寫。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有所差異。啟處在古代的寫法也有所不同,一般書寫為“啟處”,表示發動的地方或時刻。
以下是對啟處在句子中的例句:
1. 這個會議是将在明天的啟處舉行。
2. 這本書是我們學習的起點和啟處。
3. 這個決策是我們未來發展的啟處。
與啟處相關的組詞有:
1. 啟發:開導,啟迪他人的意思。
2. 啟示:啟發人們的思維和見解的訊號或征兆。
3. 起源:事物的初始地點或來源。
與啟處相近的詞語有:
1. 起點:事物開始的地方或時刻。
2. 萌芽:事物剛剛開始發展的狀态。
3. 開端:事物開始的時刻或開始的一個階段。
與啟處相反義的詞語有:
1. 終點:事物的結束或到達的地方。
2. 完結:事物的結束或完成。
3. 封底:書籍的頁碼中最後一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