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乖迕 ”。 明 周聖楷 《張居正本傳》:“禮官所裁宗藩條例,多刻意抑損,且乖牾不可訓。”《清史稿·刑法志一》:“維時各部院則例陸續成書,苟與刑律相涉,館員俱一一釐正,故鮮乖牾。”
“乖牾”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詞構成
整體含義
組合後,“乖牾”指既不順從又持反對态度,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在行為或态度上表現出雙重對抗性。例如:“他的提議因乖牾上級意圖而被否決”。
使用場景
多出現在書面語境,如教育批評、管理決策等需強調矛盾立場的場景,日常口語極少使用。
注意混淆
需與“乖迕”區分:“迕”側重“違背”(如方向相反),而“牾”更強調心理或邏輯上的抵觸。
該詞核心為“雙重違逆”,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和對象。
乖牾是一個古老的漢字,它的意思是指人的行為或态度與一般規範相背離,不合時宜或不合適。
乖牾包含兩個部首:《乙》和《牛》。乖字擁有五個筆畫,《牾》字擁有八個筆畫。
乖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乖的本義是指雌獸離開巢穴,引申為人行為失常。牾指反對、不服從。因此,乖牾就表示人行為或态度與一般規範背離,表示不合適的意思。
乖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乖戌」。
在古代,乖牾的寫法略有不同。乖的古代寫法是「丂」,而牾的古代寫法是「尌」。
1. 他的行為總是乖牾的,不合常理。
2. 孩子乖牾起來,讓父母很頭疼。
乖頭、乖巧、乖僻
不聽話、不順從、刁蠻
順從、遵守、合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