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给节的意思、给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给节的解释

赐予符节。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追赠太宰侍中録尚书如故,给节羽葆鼓吹,班剑为六十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追赠太尉侍中中书监如故,给节加羽葆鼓吹,增班剑六十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给节”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分解和历史制度两个层面理解:

一、 字义分解与基本含义

  1. “给” (jǐ):

    • 主要含义为供应、供给(如:补给、自给自足)。
    • 引申义有授予、赐予(如:给予、给假)。
    • 在“给节”一词中,“给”取的是授予、赐予之意。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 “节” (jié):

    • 本义指竹节,引申为事物的分段或连接处(如:关节、章节)。
    • 重要引申义为符节,古代用作凭证的信物,由朝廷颁发,代表使命、权力或身份(如:持节、符节)。来源:《说文解字》(许慎)、《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 也指时节、节日(如:节气、春节),或操守、准则(如:气节、节操)。
    • 在“给节”一词中,“节”特指符节这一信物。
  3. “给节”合义:

    • 因此,“给节”最基本的字面意思就是授予符节。这通常指朝廷或君主将代表权力、身份或使命的凭证(符节)赐予臣下或使臣。来源:综合《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释义。

二、 历史制度中的具体应用

“给节”在中国古代,尤其是汉唐时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制度:

  1. 汉代“假节”、“持节”、“使持节”:

    • 汉代皇帝授予臣下(通常是重要的使者、将领或地方长官)不同等级的符节,代表不同的权力和使命。
    • “假节”:战时有权斩杀违反军令者。
    • “持节”:平时有权斩杀无官职者,战时权限同“假节”。
    • “使持节”:权力最大,可杀二千石(相当于郡守)以下官员。
    • 授予这些不同等级符节的行为,即可称为“给节”。 来源:《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2. 唐代“节度使”制度:

    • 唐代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立“节度使”,是统辖数州军政大权的最高长官。
    • 皇帝任命某人担任节度使时,会授予其旌节(一种高级符节,包括门旗、龙虎旗、节杖等)。这个授予旌节的过程和仪式,就是典型的“给节”。
    • “旌节”是节度使身份和权力的核心象征,故其官职得名“节度使”。来源:《新唐书·百官志》、《资治通鉴》相关记载。

三、 现代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给节”一词已非常罕见,主要用于:

“给节”的核心含义是授予符节,特指古代朝廷或君主将代表权力、身份或使命的凭证(符节)赐予臣下。它在汉唐等朝代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尤其在唐代节度使制度中,“给节”(授予旌节)是任命仪式和权力象征的关键环节。现代汉语中该词已不常用,主要见于历史语境或学术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

“给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给节”指赐予符节,属于古代政治礼仪中的一种行为。符节是古代朝廷授予官员的凭证,象征权力或使命。

二、字义分解

  1. 给(gěi):此处意为“赐予、授予”,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上级对下级的赏赐。
  2. 节(jié):指“符节”,即古代官员出使、任职时持有的竹制或金属制信物,代表身份和权力。

三、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南朝文献,例如:

四、现代应用
“给节”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籍注释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符节”的形制或相关制度,可参考古代典章制度类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恋傲肆阿偏咇咇剥剥别嫌厕错潮润串讲槌胸蹋地词盟当面出丑点看钩提官店翰墨化儿圜则儆懔倨骄空声来臻勒派乐未央量规里边论吏箩头緑葡萄埋葬明露牛黄狗宝旁入披衲嫔然泼墨仙人图欠申器二不匮卿长轻怜痛惜全精认人若或沙尘沙府盛德生物制品湿度十拏九稳输遗贪幸饕诐恬不知愧通风设备头上着头托宿外区往怀渥厚蚿蝝消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