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靜。《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 孔穎達 疏:“《易》之於人,正則獲吉,邪則獲兇,不為淫濫,是絜靜。”
“絜靜”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拼音為jié jìng,由“絜”和“靜”組合而成:
二、經典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經解》:“絜靜精微,《易》教也。” 孔穎達疏解為:“《易》教人遵循正道則吉,違逆則兇,故不流于淫濫,是為絜靜。” 此處強調《易經》教化使人保持清明、精微的思維狀态()。
三、應用與延伸
總結
“絜靜”融合了儒家對道德修養和心性修煉的雙重要求,既有《禮記》中“清靜精微”的哲學意蘊,也包含後世對言行謹慎、内心安甯的實踐解讀。
絜靜(jié jì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安靜、甯靜的狀态。下面将從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方面進行介紹。
絜靜的部首是糸(mì,纟的繁體字形式),意為絲繩。它由16個筆畫組成,糸部8畫,吉部8畫。
絜靜這個詞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古時候的纟字本意為絲繩,而吉本意為吉祥、幸福。後來兩個字彙合在一起,表示絲繩狀物體遇到了吉祥、幸福的狀态,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成了表示安靜、甯靜的狀态。
絜靜的繁體字為絜靜。
在古代漢字中,絜靜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其中,絜字曾用代表纟的絲繩形狀的字形,而靜字也有一種形态類似于床,并且有少量的變體。
1. 林間的小溪流水清澈,給人一種絜靜的感覺。
2. 在緊張的工作之後,我喜歡找一片絜靜的地方放松身心。
1. 絜靜作為一個詞語本身已經是一個組合。
2. 結合其他形容詞組成動詞短語,比如「保持絜靜」。
1. 安甯:表示平靜、安定的狀态。
2. 甯靜:表示沒有聲音、沒有喧嚣的狀态。
喧鬧:表示嘈雜、繁忙、不安靜的狀态。
綜上所述,絜靜是一個表示安靜、甯靜的漢字詞語,由糸和吉兩個部分組成,共16個筆畫。它源于古代漢字演變而來,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絜靜的繁體字為絜靜,近義詞是安甯和甯靜,而反義詞是喧鬧。通過一些例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