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膏燭的意思、膏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膏燭的解釋

蠟燭。《淮南子·原道訓》:“是以天下時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三國志·魏志·管辂傳》“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傳》:“ 京房 上不量萬乘之主,下不避佞諂之徒,欲以天文、洪範,利國利身,困不能用,卒陷大刑,可謂枯龜之餘智,膏燭之末景,豈不哀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膏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膏燭(拼音:gāo zhú,注音:ㄍㄠ ㄓㄨˊ)指蠟燭。古代蠟燭多以動物油脂或蜜蠟制成,故稱“膏燭”。

二、文獻出處

  1. 《淮南子·原道訓》中提到:“此膏燭之類也,火逾然而消逾亟”,比喻事物隨消耗而逐漸消失。
  2. 《三國志·魏志·管辂傳》注引《管辂别傳》中,用“膏燭之末景”形容微弱的光亮,暗喻事物的衰微。

三、其他釋義

部分資料提到“膏燭”可引申為“照亮”(如燈光)或“燈泡瓦數”(如“50燭”指50瓦燈泡),但這類用法較少見且權威性較低。

四、文化關聯

秦始皇陵中曾以夜明珠“代膏燭”照明,側面印證了膏燭在古代作為照明工具的使用。


“膏燭”核心含義為蠟燭,多見于古籍,現代引申義較少使用。發音為gāo zhú,注音符號為ㄍㄠ ㄓㄨˊ。

網絡擴展解釋二

《膏燭》這個詞是指用動物油或植物脂肪做成的燭。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月字底部)表示與肉類相關,右邊的部首是“火”表示與火相關。根據這兩個部首,可以拆分成十個筆畫。《膏燭》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用動物油或植物脂肪制作蠟燭來照明。在繁體字中,膏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差異,但《膏燭》的寫法一直保持比較穩定。 以下是一些關于膏燭的例句: 1. 在古代,人們用膏燭來照明。 2. 墓地裡點亮了一排膏燭,寄托對逝者的思念。 3. 在停電的黑暗中,她隻能依靠一支膏燭來看書。 一些與膏燭相關的組詞包括:蠟燭、燭台、點燃、明亮。 膏燭的近義詞可以是:蠟燭、燭火。 而膏燭的反義詞則可以是:電燈、明亮。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