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蜡烛。《淮南子·原道训》:“是以天下时有盲妄自失之患,此膏烛之类也,火逾然而消逾亟。”《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明年二月卒,年四十八” 裴松之 注引《管辂别传》:“ 京房 上不量万乘之主,下不避佞諂之徒,欲以天文、洪范,利国利身,困不能用,卒陷大刑,可谓枯龟之餘智,膏烛之末景,岂不哀哉!”
膏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特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构成 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膏"指动物脂肪或植物油,古代常用于照明燃料;"烛"指火炬或蜡烛。两字组合后,"膏烛"特指以油脂为燃料的照明工具,如《礼记·内则》记载的"脂膏以膏之",说明其与古代照明技术的直接关联。
器具特征 该词在《齐民要术·杂说》中具体描述为"燃膏继晷"的实用器物,指代油灯与蜡烛的综合体。其制作需经"煎炼脂膏,灌竹为炬"的工艺过程,反映古代手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
文化隐喻 《说文解字注》指出,膏烛在文学作品中常象征光明与奉献,如《楚辞·招魂》"兰膏明烛"的描写,既描述实物又暗喻德行。这种双重语义在唐宋诗词中得到延续发展。
历史演变 明代《天工开物》记载,随着蜜蜡、虫蜡的应用,"膏烛"逐渐专指动物油脂制成的照明工具,与新兴的植物蜡制品形成区分,此语义转变持续至清末煤油灯普及前。
现代汉语研究中,北京大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其列为"古代照明器具"的典型代表,但在当代日常语境中已转为历史词汇,主要用于文献解读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
“膏烛”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膏烛(拼音:gāo zhú,注音:ㄍㄠ ㄓㄨˊ)指蜡烛。古代蜡烛多以动物油脂或蜜蜡制成,故称“膏烛”。
部分资料提到“膏烛”可引申为“照亮”(如灯光)或“灯泡瓦数”(如“50烛”指50瓦灯泡),但这类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较低。
秦始皇陵中曾以夜明珠“代膏烛”照明,侧面印证了膏烛在古代作为照明工具的使用。
“膏烛”核心含义为蜡烛,多见于古籍,现代引申义较少使用。发音为gāo zhú,注音符号为ㄍㄠ ㄓㄨˊ。
阿嬭遨神编剗笾簋笔胆别籍钹帽逋诛册授嗔妬陈列品敕使春席词府雕虫末伎鼎峙动迁户刚毛犷悍航海呼红喝緑惊惶不安敬事不暇刻骨崩心揽储兰子乐録聊尔尔领盘儿莅飒李小龙龙脑浆落梅花趢趚马络谩论觅便名川模态推理目子钱拗峭器猷岨峿热洛何日前三期贤佞绳检神旌摄知踏歌韬照腆腼题红外展神经为命微吟武廕五兆相庄如宾咸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