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缟纻的意思、缟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缟纻的解释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縞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余与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兰。”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兹诚之不谬。”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 关 河 愁欲徧,縞紵竟谁亲?”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縞紵惯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猪奴。”

(2).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鲍彪 注:“縞,鲜色绘也。紵,檾属细者。” 吴师道 补正:“縞,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缟纻"(gǎo zhù)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复合词,由"缟"(白色生绢)和"纻"(苎麻纤维织成的细布)组成,本义指两种精细的丝麻织物。其文化内涵远超字面意义,主要承载着深厚的情谊象征:

一、核心释义

指洁白精细的缟带与纻衣,引申为珍贵而纯洁的友谊馈赠。该词凝结了古代士大夫间以服饰相赠表达敬重与交好的礼仪传统,成为知交情谊的经典意象。

来源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收录该词条,释义强调其"喻深厚的友谊"的文化转义。

二、典故溯源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郑国,与郑国大夫子产一见如故。离别时,季札赠予子产"缟带",子产回赠"纻衣",以贵重衣料象征对彼此品德与才华的倾慕。这一行为被后世视为君子之交的典范。

文献佐证:中华书局点校本《左传》明确记载"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纻衣焉"。

三、文化意义延伸

  1. 情谊象征

    唐宋诗词中常以"缟纻"代指挚友,如白居易"分定金兰契,言通缟纻欢"(《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强调心意相通超越物质馈赠。

    文学溯源:《全唐诗》卷四三六收录此诗,反映唐代文人对此典故的化用。

  2. 礼仪载体

    《礼记·聘义》载"束帛加璧,尊德也",先秦两汉时期,丝织品作为礼仪符号,"缟纻"的馈赠暗含对对方道德修养的尊崇。

    礼制参考:郑玄注《礼记》指出丝帛馈赠具有"表诚敬"的仪式功能。

四、现代语义应用

现代汉语中虽少用实物"缟纻",但"缟纻之交"仍作为成语保留,形容不以利益维系的高洁友谊,常见于书面语及历史题材作品,如章太炎《与刘揆一书》称"缔缟纻于当年,托肺腑于今日"。

语用实例:《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将"缟纻之交"列为固定短语,释义侧重精神层面的深厚情谊。


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左传》《礼记》等经典文献,典故与语用分析援引权威文学史料及辞书,未添加虚构来源链接以符合学术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缟纻”是一个由“缟”和“纻”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和组合后的文化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一、单字释义

  1. 缟(gǎo)
    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生绢,是古代一种精细的丝织品。例如《说文解字》释为“鲜色也”,即素白鲜明的丝帛,常被用作贵重衣料或馈赠礼物。

  2. 纻(zhù)
    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粗布,古称“纻衣”或“纻布”。因其质地坚韧且廉价,多用于平民衣物,但也因质朴的特性被赋予文化象征。


二、组合后的文化意义

“缟纻”合称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郑国,赠予子产白缟带,子产回赠纻衣,以示两国交好。由此衍生出成语“缟纻之交”,比喻君子之间深厚而清白的友谊,强调以礼相待、不涉私利。


三、文学中的象征

在古代诗词中,“缟纻”常被借代:


四、现代用法

如今“缟纻”一词多见于文言引用或学术讨论中,多用于强调古典文化中的礼仪与交情,例如描述跨国文化交流时借“缟纻之赠”比喻互赠礼物的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薆薆暗室屋漏白衣送酒保归杯赛悲羞奔霆笾笋璧谢诚心实意崇缅村部挫伤打结搭子得出断敌负羸抚式更直功屦鬼工毬规条骨膜互讦活溜剿儿挢引贾竪洁身自好金鐎跨街楞子猎囊励精流漫露桡律行眉图濛雨明窗净几靡旃目光如电碰和骈句贫癃敲订骑火茶情地清风峻节企拟如详缴三京梢梢神资坦气响冷冷瞎账邪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