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縞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余与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兰。”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兹诚之不谬。”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 关 河 愁欲徧,縞紵竟谁亲?”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縞紵惯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猪奴。”
(2).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鲍彪 注:“縞,鲜色绘也。紵,檾属细者。” 吴师道 补正:“縞,白也。”
“缟纻”是一个由“缟”和“纻”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和组合后的文化引申义两个层面理解:
缟(gǎo)
本义指未经染色的白色生绢,是古代一种精细的丝织品。例如《说文解字》释为“鲜色也”,即素白鲜明的丝帛,常被用作贵重衣料或馈赠礼物。
纻(zhù)
指用苎麻纤维织成的粗布,古称“纻衣”或“纻布”。因其质地坚韧且廉价,多用于平民衣物,但也因质朴的特性被赋予文化象征。
“缟纻”合称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郑国,赠予子产白缟带,子产回赠纻衣,以示两国交好。由此衍生出成语“缟纻之交”,比喻君子之间深厚而清白的友谊,强调以礼相待、不涉私利。
在古代诗词中,“缟纻”常被借代:
如今“缟纻”一词多见于文言引用或学术讨论中,多用于强调古典文化中的礼仪与交情,例如描述跨国文化交流时借“缟纻之赠”比喻互赠礼物的传统。
拆分部首:糸 (mì, "silk")
笔画:共12个笔画
《缟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献《尔雅》中,用来指代丝绸上质地柔软、光亮的部分。后来,这个词的用法扩展到形容颜色。
繁体字为《縞纁》。
在古代,这个字的写法相对简单,仅包含两个部分:“缶”和“糸”。
1. 她穿着一件缟絻色的旗袍,显得十分优雅。
2. 这座古老建筑的外墙绘有缟絻色的图案,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缟絻色、丝缟絻、缟絻绸、缟絻裙
乳白色、浅灰色、淡黄色
正红色、深黑色、鲜艳色
嗷嗷白鹭缞半间半界拔轴法辩断壁厢采服柴祭抄件朝日莲成丹醋母丹气导体儿辈霏娓氛氤复核拊接高级中学过逾还师寒艳豪商还元大品昏乱简质吉祭镜史径向居贞客死他乡口歹蛞蛞烂目蛮牋象管木幔盘薄骈肩匹夫不可夺志也聘射迫催倾褚情热嬛佞纕冠圣筊释帝石矴噬脐莫及蕣荣四达司阃踏踧条入叶贯厅房屠絶隈倚现代化相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