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束身自修。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門職掌》:“縱有真心為國、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難鳴也。” 嚴複 《原強》:“是道也,欲民之忠愛必由此……欲民各束身自好而争濯磨于善必由此。” 梁啟超 《新民說》五:“無公德則不能團,雖有無量數束身自好、廉謹良願之人,仍無以為國也。”
(2).指隻顧自己,不管天下大事。 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其他朝士,入則彈劾權貴,出則搏擊豪強,為難能可貴矣;次即束身自好,優遊卒歲,以自處於朝隱。”
“束身自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本義:指嚴格約束自身行為,保持純潔品德,不與世俗同流合污。
引申義:後衍生出消極含義,指隻顧個人修養或利益,不關心外界事務,缺乏社會責任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現代用例,可參考《後漢書》或近代學者章炳麟、梁啟超的著作。
“束身自好”是一個成語,指的是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自我保持良好的品行和修養。它是由“束身”和“自好”兩個詞組成的。
“束身”這個詞的部首是“⺍”(疒),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分别是“疒”和“耒”(耒)。它的筆畫數為11。它的意思是控制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的欲望。
“自好”這個詞的部首是“自”(自),它的筆畫數為6。它的意思是喜好、樂于,表示一個人追求自己所喜歡的事物。
成語“束身自好”來源于于《禮記·表記》中的“束身修節,孤立而自好”,表示一個人守住自己的身體,修養自己的心靈,獨處時從自己身上找到樂趣和滿足。
繁體字中,“束身自好”為“束身自好”。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以篆書為例,它的寫法為“束身自好”。
例如,我們可以用這個成語來造句:“他平時非常自律,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都能束身自好。”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的行為舉止都很規矩,不受外界的影響,始終保持自己的良好品行。
與“束身自好”意思相近的成語還有“自律”、“自我約束”等,它們都表示一個人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
與“束身自好”意思相反的成語有“放縱自如”、“任性妄為”等,它們表示一個人不受約束,隨心所欲地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