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君王告诫民众的文告。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一节:“《洛诰》上‘惟 周公 诞保 文 武 受命惟七年’,很明白地记载着,所以 周公 在各种诰语里面也是自己称王。”
诰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诰”本义为上对下的告诫、勉励或任命。《说文解字》释:“诰,告也。” 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 而“语”指言辞、话语。因此,“诰语”特指古代帝王或朝廷颁发的正式训诫文书或任命辞令,具有法定效力与权威性。其内容多涉及封赠官职、嘉奖功绩、颁布政令或道德教化,常见于诏书、敕令等官方文献中。
作为统治工具,“诰语”是古代官僚制度的载体。例如明清时期的“诰命”,明确记载官员品级、功勋及封赠亲属的荣誉,如《明会典》所载一品至五品官员授“诰命”,其文本即属典型诰语。
诰语需遵循严格格式,多用骈文书写,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起首,体现“天命王权”的合法性。其语言庄重典奥,如《尚书》中的《大诰》《康诰》篇,即为早期诰语范本。
收录西周周公发布的《大诰》《酒诰》等篇,以“王若曰”开篇,训诫臣民恪守礼法,是现存最早的诰语文献。
载:“凡诰敕,中书舍人掌书办……一品至五品曰诰命”,佐证诰语在明清行政体系中的制度化应用。
王力《古代汉语》指出:“诰”作为上告下的文体,秦汉后渐与“诏”合流,但明清“诰命”制度仍延续其仪式性功能。
今人主要通过“诰命夫人”等历史概念接触该词,其原初意义已融入“官方文书”“荣誉诏令”等释义。故宫博物院藏清代诰命圣旨实物,为研究诰语形制提供了直接物证。
参考文献来源:
“诰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诰语(拼音:ɡào yǔ)指古代君王用于告诫民众的正式文告。这类文书通常具有权威性和训诫性质,内容涉及政策宣示、道德教化或重大事件的公告。
“诰语”是古代君主统治工具之一,既体现权力象征,也反映社会文化背景。其定义可参考权威字典(如、5、6),具体用例则需结合历史文献(如、3)综合分析。
暗斗明争败倒半死半生本适不習水土寀僚冲繁疲难触蹈大计大眼望小眼得天彫衰独国蠹简遗编蛾眉飞駞奉敕風雨無阻府解鼓櫂花嘴溷淆见风使帆菅筲鸡雏惊奔经涉列大夫醽醁笼篰马唐名胜古迹木鞋南腔北调难然蓬累披发文身平安綪茷前生亲自绮衣人种睿好沙堆赊遥守晚説古话四胡四祥贪索穨败忒楞楞腾突击队痿黄魏徵无腆乡稍小受大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