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窗格的長廊。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飛觀百餘尺,臨牖禦櫺軒。” 唐 羊士谔 《九月十日郡樓獨酌》詩:“櫺軒一尊泛,天景洞虛碧。” 明 何景明 《觀春雪》詩:“佳人禦櫺軒,上客倚飛蓋。”
“棂軒”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建築結構或文學意象。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棂軒(líng xuān) 指帶有窗格的長廊或小室,常見于古代建築或詩詞描寫中。其核心含義包含:
“棂軒”一詞兼具建築與文學雙重意蘊,既可指實體建築中的裝飾性長廊,也承載着古典詩詞的審美意境。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文選》等典籍。
《棂軒》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古代園林建築中的一種特定結構。這個結構一般用于放置桌椅供人休息或聚會。
《棂軒》包含了兩個部首,分别是木部和車部。它的筆畫數目為13畫。
《棂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它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棂棂》中,描述了一個華麗莊重的園林建築。
《棂軒》的繁體字為「欞軒」。
在古代,「棂軒」的寫法可能稍有變化。例如,「棂」有時會寫作「欞」,「軒」有時會寫作「軒」。
1. 園中的棂軒,四面開窗,景色十分優美。
2. 他在棂軒裡安靜地品味着一杯香茶。
棂楹、棂星、軒轅
亭台、華軒、閣樓
茅舍、草屋、棚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