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在賀新天子即位的冊牒上漏署姓名。《資治通鑒·唐文宗開成五年》:“故事,新天子即位,兩省官同署名。上之即位也,諫議大夫 裴夷直 漏名,由是出為 杭州 刺史。”
(2).引申為去職;除名。 宋 王禹偁 《酬種放徵君》詩:“胡為事章句,漏名入街郭。”
“漏名”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òu míng,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漏名》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個人的名字失傳或被遺忘。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艹”,它們分别代表水和草。漏名的拼音是“lòu míng”。
《漏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人們并沒有現在這樣重視個人名字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因此,有些人的名字很容易被遺忘或失傳。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最早出現是在北宋時期,用來描述那些沒有留下自己名字的人。
中文的繁體字形式為“漏名”。與簡體字相比,繁體字的筆畫較複雜,結構更加繁瑣,因此在現代漢字書寫中較少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水”的古代寫法為“⺡”,而“艹”的古代寫法為“⺾”。在構造《漏名》這個詞時,由于受到古代漢字寫法的影響,部首的形狀有所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如何使用《漏名》這個詞:
1. 許多人在生前就害怕自己會成為漏名之人。
2. 考古學家試圖找到這座未知古城的居民的漏名。
組詞:流漏、名缺、夕短朝長。
近義詞:遺忘、失傳。
反義詞:流傳、名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