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恣意、任意或自由廣泛地發表議論、評論。《詩·小雅·北山》:“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馬瑞辰 通釋:“風議,即放議也;放議,猶放言也……《釋文》音諷,失之。”《漢書·叙傳下》:“ 賈 ( 陸賈 )作行人, 百越 來賓,從容風議,博我以文。”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出入風議,臧否人羣,文士所優為也;持理議禮,非擅其學莫能至。”
諷勸議論。《淮南子·主術訓》:“ 頃襄 好色,不使風議,而民多昏亂,其積至 昭奇 之難。”《宋書·王僧達傳》:“遠近風議,不獲稍進,臣所用夙宵疾首,寤寐疚心者也。” 宋 司馬光 《祭觀文丁尚書文》:“陪貳殿帷,雍容風議,老成之德,中外式瞻。”
“風議”是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結合文獻來源解析如下:
基本釋義
指恣意、自由地發表議論或評論,強調不受拘束地表達觀點。該詞源自《詩經·小雅·北山》:“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通假與注釋
“風”在此處通“放”,即“風議”實為“放議”。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指出:“風議,即放議也;放議,猶放言也”(意為暢所欲言),并認為《經典釋文》将“風”注音為“諷”有誤。
典籍用例
《漢書·叙傳下》記載陸賈出使百越時“從容風議,博我以文”,描述其以文雅言辭自由論辯的外交風範。
語義特點
該詞隱含不拘禮節、廣泛議論的語境,多用于描述古代士大夫或使臣的言談方式,與現代“高談闊論”有相似之處,但更強調言論的自由度。
“風議”體現了古代文論中言論自由的側面,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褒貶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