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負媿 ”。抱愧,心中感到慚愧。 唐 韓愈 《東都遇春》詩:“為詩告友生,負愧終究竟。” 宋 王安石 《謝林肇長官啟》:“荷推褒之過情,處負媿以終日。” 明 方孝孺 《送李參政之官廣西序》:“吾之職不負愧,則吾之心樂矣。” 清 查慎行 《登金陵報恩寺塔二十四韻》:“朝家同再造,國事異中興;此舉無名極,當時負媿曾?”
“負愧”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拆解分析:
1. 字面構成
2. 整體含義 組合後表示“内心因過錯或未能盡責而感到慚愧,并背負這種心理負擔”,強調因自我道德審視而産生的情感壓力,與“負疚”含義相近,但使用頻率較低。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詞對比
提示:若在古籍或方言中遇到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分析。日常交流建議使用更通用的“愧疚”或“慚愧”。
《負愧》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負”和“愧”。
“負”的部首是“貝”(貝殼),它有已橫放的點,并把它繪制成一個小舌頭的形狀。在“負”的内部,有一個和“主”字相似的字符:“貝”。它有兩畫。部首或“負”的筆畫是4畫。
“愧”的部首是“心”(心髒),它由三個相互連接的曲線組成。它是“心”的變體,右側有一個較長的短直線。它共有13畫,這是由于漢字“愧”的複雜結構而形成的。
“負愧”這個詞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用法。在古時候,它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整體形态保持相似。我們稱這種寫法為繁體字。
一個例句:“他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非常負愧。”這句話表示一個人因自己的行為或錯誤的決定而感到内疚和羞愧。
其他包含“負愧”的詞語有:“自負”(自大自負)、“自愧弗如”(感到羞愧無地自容)、“慚愧”(感到羞恥)、“内疚”(自責)、“羞恥”(因不光彩行為而感到害羞)等。
與“負愧”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得意”(因為成功而引以為傲)、“驕傲”(自滿自負)、“自得”(對自己滿意)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