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帑廪的意思、帑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帑廪的解釋

國庫與糧倉。《舊唐書·盧杞傳》:“度支使 杜佑 計諸道用軍月費一百餘萬貫,京師帑廩不支數月。”《新五代史·楊邠傳》:“ 邠 雖長於吏事,而不知大體,以謂為國家者,帑廩實,甲兵完而已,禮樂文物皆虛器也。” 明 陳邦瞻 《宋史紀事本末·隆興和議》:“一使未去,一使復來,生民疲於奔命,帑廩涸於将迎。”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帑廪”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tǎng lǐn,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或機構的財政及物資儲備。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字義分解

    • 帑:指收藏錢財的府庫,特指國庫中的金銀、貨币等財物(如“帑藏”“帑銀”等)。
    • 廪:原指糧倉,後引申為國家儲備的糧食(如“倉廪”)。
      合稱“帑廪”即國庫與糧倉的總稱,涵蓋財物和糧食兩類重要戰略資源。
  2. 引申含義
    泛指國家或機構為應對緊急需求而儲備的物資,體現財政與物資管理的雙重功能。例如《舊唐書》提到“京師帑廪不支數月”,即強調國庫與糧倉儲備不足的問題。

  3. 曆史語境
    古代文獻中,“帑廪”常與治國策略相關。如《新五代史》記載楊邠主張“帑廪實,甲兵完”,認為充實國庫和糧倉是治國的根本,其他禮樂文化則為次要。

  4. 應用示例

    • 現代可用于形容國家財政儲備或機構的應急資源。
    • 古文例句:“虛費府帑”(《漢書》)、“帑藏殷積”(《後漢書》)。
  5. 補充說明
    需注意“帑”與“孥”(子嗣)字形相近,避免混淆。其發音為第三聲(tǎng),非“nú”。

“帑廪”是一個兼具經濟與戰略意義的詞彙,常用于強調國家儲備的重要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什麼是《帑廪》?

《帑廪》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táng lǐn”,在古代的官方文獻中多有出現。這個詞組合着兩個字,分别是“帑”和“廪”。

帑(táng)的意思、部首和筆畫

帑是一個漢字,讀音為“táng”,意為“寶貝、庫藏”。它的部首是“巾”,也就是帚部,同時它的筆畫數是11畫。

廪(lǐn)的意思、部首和筆畫

廪也是一個漢字,讀音為“lǐn”,意為“糧倉、供給、供應”。它的部首是“廣”,也就是廣部,而它的筆畫數是7畫。

《帑廪》的來源和繁體寫法

《帑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方文獻,用于指代國家財政、物資庫存等。在繁體字中,帑廪的寫法并無變化,仍然是“帑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對于《帑廪》這個詞,古代的寫法并無太大差别。它依舊是由“帑”和“廪”兩個字組成的。

《帑廪》的例句

1. 國家的帑廪須合法合規地使用。

2. 物資和財務的管理屬于帑廪職責之一。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帑子、帑戶、帑估。

近義詞:庫房、財庫。

反義詞:耗盡、耗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