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楤木的别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三·楤木》:“今山中亦有之。樹頂叢生葉,山人採食,謂之鵲不踏,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
“鵲不踏”是一個中文植物名稱,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鵲不踏(拼音:què bù tà)指一種多刺木本植物,是楤木的别稱,學名為黃毛楤木(Aralia decaisneana Hance),屬于五加科楤木屬。其名稱源自樹幹和枝條布滿尖刺的特性,因“連喜鵲都不願停落”而得名。
形态特點
樹身密布尖刺,分枝少,樹頂叢生葉片。嫩葉可食用,山民常采摘。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今山中亦有之……謂之鵲不踏,以其多刺而無枝故也”。
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陽光充足山坡或透光性好的闊葉林邊緣。
更多信息可查看漢典、本草綱目等權威來源,或植物學相關文獻。
《鵲不踏》是一個成語,也有時用作民謠的歌詞。它指的是喜鵲不會停在青檀木上,形容美好的事物被潛在的嫉妒心态阻礙。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寓意着潑水難收、難以捉摸。鵲不踏可以引申為人與事的難以捉摸的本質。
《鵲不踏》這個詞可以從其形狀來拆分為兩個部首:鳥(隹)和足(⻊)。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鵲不踏》的繁體字為「鵲不踏」,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文獻中可能會使用不同的字體和寫法,因此具體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
以下是關于《鵲不踏》的一些例句:
與《鵲不踏》相關的詞語:
組詞:鵲橋(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近義詞:難以琢磨、莫測高深
反義詞:顯而易見、一目了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