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扪虱而言”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拼音與字面意思
拼音為mén shī ér yán,字面意為“一邊捉虱子一邊交談”,形容談話時舉止隨意、不拘小節。
2. 出處與典故
出自《晉書·王猛傳》。據記載,東晉時期名士王猛拜見大将軍桓溫時,身穿粗布衣,一邊捉虱子一邊縱論天下大勢,旁若無人。桓溫驚歎其才華,後王猛成為前秦苻堅的重要謀臣。
3. 基本含義與引申義
4. 用法與近義詞
5. 注意點
部分資料提及該成語可能隱含“言辭委婉”之意(如),但結合典故和主流解釋,其核心更強調“坦率不拘”而非“含蓄”。使用時需根據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原文或權威曆史典籍。
《扪虱而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言辭狹隘,隻能從小事入手,不能從整體或大局來看待問題。
《扪虱而言》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蟲,共12個筆畫。
該成語最早出自《孔子家語》:“太公望詣孔子,孔子悉之曰:‘取其人以為使者,吾谏之;吾谏之而不聽,先手殺之,其次傷之,再次辱之,三者不言,自知之。故君子去禍言而诤道焉,夫小人扪虱而言。”意思是太公望上朝途中告訴孔子曆來朝廷的事情,孔子聽完後說:“能選對人當使者,我會勸他;我勸他而不聽,我會首先騷擾他;第二次還不聽,我就會傷害他;第三次仍然不聽,我會羞辱他。如果三者都不奏效,我就不再說話,自己蒙受不好的結果。所以君子要遠離危險的言辭,辯論正道,而小人隻能從小事做起。”後來,這句話就成了一個成語。
《扪虱而言》的繁體為「捫虱而言」。
根據古代字書《說文解字》,《扪虱而言》的古代寫法為「捫蝨而言」。其中,“蝨”是指虱子,與現代的寫法相同。
他不是一個全面的人,總是隻看到個别的事情,扪虱而言。
扪虱、扪心
毛聽之言、偏聽偏信
全面、大局觀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