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辅和的意思、辅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辅和的解释

调和,协调。 汉 王粲 《儒吏论》:“先王见其如此也,是以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袪其所蔽,吏服雅训,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自克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辅和”的汉语词典释义

“辅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根据具体语境有所不同,主要可指代以下两方面:

  1. 指中药配伍中起辅助、调和作用的药物或方法

    在中医药学中,“辅和”指在方剂配伍中,那些并非直接针对主症或主药,但能协助主药发挥作用、调和药性、减轻副作用或引导药力直达病所的次要药物或配伍原则。它体现了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协同增效的整体观念。例如,在治疗风寒感冒的方剂中,麻黄、桂枝常为主药(君药),而加入生姜、大枣等,则能起到“辅和”的作用,调和营卫、顾护脾胃,减轻主药的峻烈之性。

    参考来源:《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中药学》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指古代官名(较少用)

    在历史文献中,“辅和”也曾用作官职名称。例如,在唐代的太医署中设有“医监”、“医正”等职,其下或有负责辅助调和、管理具体事务的职位,或可泛称“辅和”,但此用法相对罕见,多见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官制记载。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旧唐书·职官志》

网络扩展解释

“辅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辅和”指调和、协调,强调通过辅助或调整使事物达到和谐状态。例如,汉代王粲在《儒吏论》中提到“辅和民性”,即通过教化引导民众性情趋于协调。

2.出处与用法

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如王粲《儒吏论》:“博陈其教,辅和民性,达其所壅,袪其所蔽。”这里指通过广泛教化来调和民众本性,疏通阻塞、消除弊端。

3.构成分析

4.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调和、平衡的内涵。

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儒吏论》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包饭草表朝昏传影春醠赐额诞铺钝锤燔石风飑风榭富贵浮想联翩哽恸巩巩骇异洪钧后摆华岱黄本黄花水黄紫诲道火箸护师绛裙蹇缺交耳夹缬接线吭啷扩版垒门两听脸厚连卷罗霄山旅集率己麦月缅思诺责謦咳擎天之柱奇珍异宝任养容悦三类三上森翳省訾时出识眄台讳他人天根提纯洼陷我曹遐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