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覆醢的意思、覆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覆醢的解释

倒去肉酱。《礼记·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有人弔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谓 孔子 痛 子路 被醢于 卫 ,不忍食其相似之物,故命弃之。后用以表示师生间的深厚的情谊。 汉 班固 《幽通赋》:“游圣门而靡救兮,虽覆醢其何补。”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君遇 孙秀 之难,闔门受祸,故门生感覆醢以增慟,乃树碑以记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覆醢(fù hǎi)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其核心含义指倾倒肉酱的行为,源于《礼记·檀弓上》所载孔子弟子子路遇害的典故。以下从词典释义、典故源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一、词典释义

  1. 字义分解

    • 覆:倾倒、翻倒;
    • 醢:肉酱(古代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称“醢刑”)。

      合指不忍食用肉酱而将其倒掉,引申为对亲友惨死的悲恸与不忍。

  2. 权威辞书定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谓倒去肉酱。后用以表示对亡者的深切哀悼。”

    《辞源》进一步说明:“孔子闻子路被醢,命覆醢,以示悲恸。”


二、典故源流

典故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檀弓上》: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入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子路在卫国政变中被杀并遭醢刑(剁为肉酱),孔子闻讯后悲恸不已,命人倾覆食用的肉酱,以示不忍再食同类之物。此事件亦见于《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成为儒家哀悼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三、文化内涵

  1. 情感象征

    覆醢行为体现了儒家对生命尊严的敬畏,表达至痛之情与不忍之心,成为后世悼亡诗文的重要意象(如清代黄宗羲《辞祝年书》)。

  2. 伦理延伸

    典故被纳入传统丧礼伦理,《仪礼》注疏将其与“覆醴”(倾覆甜酒)并列为丧祭禁忌,象征对非正常死亡的哀悯。


参考文献

(注:古籍原文可查阅权威出版社纸质文献或“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学术平台,此处不提供非官方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覆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ù hǎi,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1.字面解释

“覆”意为“倒去、遮盖”,“醢”指“肉酱”,合起来即“倒掉肉酱”。这一动作源于《礼记·檀弓上》记载的典故:孔子因弟子子路在卫国被害并被剁成肉酱,此后见到肉酱便命人倒掉,不忍食用。

2.引申含义

该词后来被赋予比喻意义,表达睹物思人的哀痛之情,尤其用于形容师生或亲友间深厚的情谊。例如,后人用“覆醢”表示因见到与逝者相关的事物而触景伤怀。

3.文化背景

子路是孔子最亲近的弟子之一,他的惨死令孔子深受打击。通过“覆醢”的行为,既体现了孔子对弟子的深切怀念,也反映了古代儒家对情感表达的含蓄方式。

4.其他用法

在部分文献中,“覆醢”也被引申为对无价值事物的否定,如“覆酱烧薪”(形容著作不被重视),但这一用法较为少见。


以上解释综合了典故来源、情感内涵及文化背景。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洞摆扑抱瓮奔马扁刷便桶碧玉簪补定铲蹚赤老抽彩弹墨绫顿段饵名钓禄放浪不拘芳林苑分索附加费副食黑不溜偢镮钏黄门北寺狱回军火墙冱阴夹厕假皇帝绛衣娘结发夫妻机榻钜望铿轰揆违狸头明昭泯泯芬芬模胡驽羸奴怯配房蓬累凭说顷听秋风团扇遒茂人各有志柔荏塞声筛春收殄硕虑思且童孩辒辂物什无限乡试现年县正下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