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父親服喪。《後漢書·袁紹傳》:“﹝ 紹 ﹞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
父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主要涉及傳統喪葬禮儀制度。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指子女在父親去世後,依據禮制規定所遵循的守喪行為與期限。古代喪禮中,子女需根據與逝者的親疏關系穿戴不同等級的喪服(即“五服”制度),并為父親守孝特定時長(通常為三年)。這一行為體現了儒家“孝道”倫理,如《儀禮·喪服》詳細記載了子為父服喪的規範。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532頁。
特指服喪期間穿戴的服飾,即“斬衰”(cuī)。這是五服中最重的喪服,以粗麻布制成,不縫衣邊,象征哀痛至極。子為父、妻為夫均服此制,如《禮記·喪服小記》載:“斬衰裳,苴绖、杖……父在為母。”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第7卷第1532頁。
“父服”根植于周代确立的五服制度(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通過服飾差異體現宗法社會的親疏等級。這一制度影響深遠,直至明清仍見于《大明會典》《清通禮》等典籍。
來源: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中華書局,1959年。
說明:因“父服”屬專業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權威釋義主要見于大型工具書及禮制研究著作。本文來源均引自學界公認的經典辭書及文獻,未提供網絡鍊接以确保信息準确性。
“父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父服(拼音:fù fú)指為父親服喪的行為,源自古代中國的喪禮制度。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袁紹傳》,記載袁紹在母親去世後辭官守喪,後又因追念父親而再次行父服。
文獻記載
據《後漢書·袁紹傳》描述:“﹝紹﹞遭母憂去官。三年禮竟,追感幼孤,又行父服。” 此處“父服”明确指為亡父守喪的禮儀。
延伸含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父服”作為成語時,可象征子女對父親的尊敬與孝順,但此用法更偏向引申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喪服制度或《後漢書》原文,可參考權威曆史典籍或專業注解。
百廢闆插崩傾标參逼近單于撮壤憚難道德關系大韻法碼肥重風塵表物風擋豐豐鋒氣芬郁耕男弓絃苟免含齒戴發鶴行雞群幻方灰泯火不思敬老恤貧妗娘進退機聲九逸計相課算誇講浪迹浮蹤靈館馬蟻草秒表目不暇接挐繁暖答世努眼樸贍镕鍊入務三大營傷心疾首聖人師神流氣鬯滲漉實相雙栖俟候孫供奉堂皇正大鐵黑托邏塗炭外婚顯武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