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畫有隼鳥的旗幟。古代為州郡長官所建。語本《周禮·春官·司常》:“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州裡建旟,縣鄙建旐。” 唐 劉禹錫 《泰娘歌》:“風流太守 韋 尚書,路傍忽見停隼旟。” 宋 賀鑄 《玉京秋》詞:“蠟屐綸巾,羽觴象管,且追隨、隼旟行樂。” 清 姚鼐 《答孫補山中丞》詩之二:“鴻翼久迴春水白,隼旟重向 越 山青。”
(2).指代州郡長官。 唐 白居易 《得甲為郡守部下漁色禦史将責之辭雲未授官已前納采》:“宜聽隼旟之訴,難科漁色之辜。” 五代 齊己 《荊渚病中因思匡廬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輩》詩:“每許親朱履,多憐奉隼旟。”
(3).指帥旗。 明 吾丘瑞 《運甓記·權門燈宴》:“隼旟虎帳,擁百萬貔貅;鐵鎧金戈,轄三千熊虎。”亦指将帥。《舊唐書·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傳論》:“ 知節 志平國難,拜隼旟則緻命輔君。”
“隼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隼”和“旟”兩個字組合而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獻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義。
字義構成與核心含義: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典故與文學應用: “隼旟”一詞的意象可追溯至《詩經·小雅·六月》中的“織文鳥章,白旆央央”,雖未直接出現“隼旟”,但描述了旗幟上繪有鳥隼圖案(鳥章)的鮮明形象(白旆央央),後世的“隼旟”概念即由此發展而來。在曆代詩文中,文人常用“隼旟”來指代或頌揚地方長官。例如,唐代詩人劉禹錫、宋代詩人蘇轼等人的作品中都曾使用過這個意象。
總結來說,“隼旟”本義指繪有隼鳥圖案的旗幟,是古代州郡長官的儀仗之一,後成為州郡長官的代稱,象征着其威儀、權柄和地方治理之責。
主要參考來源:
“隼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詳細解析:
畫有隼鳥的旗幟
指古代州郡長官所建的儀仗旗幟,以隼(一種猛禽)為圖案,象征權威與威儀。此義源自《周禮·春官·司常》記載:“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州裡建旟,縣鄙建旐”。
指代州郡長官
因隼旟為地方長官的标志,後引申為對州郡長官的尊稱。例如唐代白居易詩句“宜聽隼旟之訴”中即用此代指官員。
象征帥旗或軍事指揮權
在軍事語境中,隼旟也指代統帥的旗幟,如明代《運甓記》中“隼旟虎帳,擁百萬貔貅”即描述将帥的威嚴。
如需進一步了解“隼”的生物學特征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字典釋義(如漢典)。
八德八面玲珑補輯不是冤家不聚頭不鮮參五岔氣癡叔出景畜志存問大冬大陵大用東南内鬥極奉進止風門水口浮氣蝮螫解腕溝陌寡貌估船骨軟斤麻罕罕幻境幻異見天激辯饑火經帷踘蹴開仗良桐陵樹臨危受命龍津龍蟠虎繞禖壇鳴鸢目空一世聘書清核慶基日月重光若合符節僧伽棃升過審曲面勢石龛識事司地私隸貪相天節童牛隈藏捂蓋子香扆希颩胡都